English

做學問要努力實現真善美的統一

2020年01月15日 09:07:0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做學問要努力實現真善美的統一

  【光明論壇】

  關愛天下,熱愛人民,尋求真理,是學者和知識分子的本色。新時代要完成知識分子的使命職責,更需要努力實現真、善、美的統一。

  求真,就是要做真學問,要努力探討世界的真本原、努力發現世界的真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世界上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堅持實踐第一和問題導向,必須要下足調研的功夫。

  如何下足調研的功夫?一是需要把調研日常化,盡可能獲取整體性的感知。來自片段的調研感知,其所反映的本質總是不完整的。二是需要時時用心細心觀察。處處留心皆學問,于細微處見真實。事物的真相往往掩蓋在人們不太注意的細節中,藏在蛛絲馬跡裏。三是調研要盡可能深入一線和基層。資訊在往上傳遞的過程中,由於主觀和客觀因素,總是存在遺漏,甚至有人為扭曲,而且經過的環節越多,可能遺漏越多、扭曲越多。所以,要想深入了解國情,研究中國的真問題,出真學問,就需要研究像梁家河一樣最基層的村莊,深入中國最基層的社會進行調研。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還需要有深度思考的功夫。要善於通過表像發現規律,不為複雜表像所迷惑。一是要學會辯證思維。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善於動態和全面看問題,善於從互相聯繫的角度看問題。二是要學會精準思維。考慮問題一定要精確,不能模糊,不能大而化之。三是要有創新思維。要善於觸類旁通,多角度分析問題。

  求善,就是要明白做學問為了誰,是為人民大眾謀幸福,還是為個人謀福利,是為世界謀大同,還是為個人謀大名。為了誰的問題,本質上也是一個政治方向問題。方向錯了,一切皆錯。新時代的學者和知識分子,不僅要講政治,更需要講好政治。如何講好政治,一是學術研究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重要指導思想,尤其要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理論。二是要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立為學問的中心,要把學問做到人民心中,做到民族的血液中,做到強國夢的行動中。三是要有大局意識,要有戰略眼光。要堅決反對各種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以及個人主義和本位主義。四是要有忠誠大品格。忠誠是百德之首,也是君子之德的核心內涵。忠者,德之正也;誠者,天之道也;忠誠者,為人之正道也。新時代的學者和知識分子,應成為社會的真君子。

  求美,就是要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美學價值,讓人讀起來輕鬆愉悅,給人以美的享受。如何做到美,第一,要對作品反覆加工,要下功夫精雕細琢。文章不厭百回改,反覆推敲佳句來。做學問或做研究,跟雕刻藝術品類似,反覆打磨是提高品質的有效途徑。第二,要盡可能簡潔。事以簡為上,言以簡為當。愛因斯坦説過:“美,本質上終究是簡單性。”簡潔的意義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於知識更大範圍普及,讓更多人掌握。二是有利於別人更準確掌握知識。三是有利於節約閱讀者的時間成本。因為一句話能説清楚的,若啰囉唆唆説十句話,等於浪費了別人閱讀九句話的時間,而且閱讀的人越多,浪費的社會時間也越多,這也是對社會生産力的一種損害。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謂的簡潔,不是一般意義上所謂的簡單,而是指一種境界。大道至簡,這裡簡潔性來源於深刻性。第三,需要學者有多學科的知識結構。科學的本質具有統一性,因為自然本質具有統一性。現代學科分門別類的研究方式,雖然有利於通過分工提高研究效率,但也使研究多了一種片面性的隱患。而學者多學科的知識結構,有利於研究者從統一性的角度研究問題,讓研究成果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質規律。而研究成果越靠近事物的本質規律,必然越具有美學價值,因為大自然的本質必然是具有美學價值的。

  真、善、美三者的關係是,真是基礎,善是方向,美是昇華。沒有真,善和美的實現就沒有牢固基礎。沒有善,真和美就沒有正確方向。沒有正確方向,真和美就是危險的。沒有美,真和善的效力就大打折扣,真和善就有粗糙和魯莽之嫌。真、善、美三者在深層次本質上具有統一性。真的東西必然包含善和美的品格;善的東西也必然包含真和美的因素;而美的東西,也必然具有真和善的成分。真、善、美,三者的統一,是做學問的最高境界,也是知識分子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新時代的中國,正是需要廣大學者和知識分子建功立業的大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現在,黨和人民更加需要廣大知識分子發揚這樣的擔當精神。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廣大知識分子要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大時代呼喚大學者,大時代呼喚大知識分子。新時代的大學者和大知識分子,必然是真、善、美統一的。

  (作者:宋圭武,係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