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時評:繪好文旅融合“工筆畫”

2019年12月23日 09:21: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人文資源是旅遊的核心資源,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這些人文資源,讓其為旅遊業發展助力,值得思考

  文旅融合是一場文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不斷創新方法、完善機制,才能讓文化和旅遊實現各領域、多方位的深度融合

  最近,中辦、國辦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基本建成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文旅融合等4類主體功能區;北京出臺《關於推進北京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文化旅遊“融什麼”“為誰融”“怎麼融”等問題。從中央到地方,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腳步不斷向前。

  旅遊和文化是不分家的。那些擁有著豐富人文資源、浸潤著歷史文化氣韻的地方,總是格外吸引人。一部《芙蓉鎮》,讓“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聲名鵲起,成為旅遊者嚮往的地方;一篇《桃花源記》,讓武陵源承載起人們對“世外桃源”的想像,吸引著眾多遊客慕名前往;“步步有典故,處處有文物”的洛陽,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目的地。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人文資源是旅遊的核心資源,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這些人文資源,讓其為旅遊業發展助力,值得思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盤點文化“家底”,提煉人文氣質,探索文旅融合之道。事實證明,旅遊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豐富旅遊內容,提升旅遊文化內涵,讓旅遊不再是“到此一遊”式的“打卡”,而成為一場深度的文化體驗。這符合當下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適應了消費升級的蓬勃勢頭。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對於打造品質旅遊、實現旅遊業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文促旅,更要以旅彰文。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在旅遊中注入文化之魂,是要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讓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點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來,從而更好地實現文化的保護、利用和傳承。在陜西佳縣赤牛坬村,村民們“扛起鋤頭是農民,放下鋤頭是演員”,自編自導自演農村生活實景劇,將陜北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以及陜北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以民俗文化旅遊彰顯黃河黃土精氣神;在貴州遵義,實景演繹、紅色拓展等旅遊項目,將紅色精神化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人物,讓遊客在“參與和觸摸歷史”中感受長征精神。這些嘗試啟示我們,深入推動文旅融合,有助於更好實現文化繁榮和旅遊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文旅融合帶來更多可能性。比如,運用沉浸式技術,遊客就可以“穿越時空”與文物對話;5G時代到來,遊客可獲得更好的VR、AR體驗,在家就能感受旅遊魅力;等等。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提升人們的文旅體驗,仍有不小空間。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和旅遊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場文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不斷創新方法、完善機制,才能讓文化和旅遊實現各領域、多方位的深度融合。

  如今,文旅融合的圖景正向縱深鋪展。讓“詩和遠方”的故事更精彩,還需我們共同繪製好文旅融合的“工筆畫”,推動文化與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上實現融合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3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