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二十六次長安街讀書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2018年09月06日 08:03:00來源:台灣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仍牢記初心和使命,通過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9月2日,為幫助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有關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長安街讀書會聯合中共黨史出版社、團中央“青年之聲”學習者服務聯盟主辦,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中國青年網、“青年之聲”綜合服務辦公室承辦,共同發起了第二十六次長安街讀書會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集體讀書學習活動。本次活動圍繞《新時代黨的建設叢書》,特邀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全國黨建研究會原會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文學教材編寫課題組主要成員、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顧問虞雲耀,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忠傑,中央黨校督學組督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會長洪向華,中國浦東幹部學院院務委員會委員、科研部主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執行院長、博士、教授劉靖北作為活動嘉賓,從書本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共同講述了新時代黨的建設和使命擔當。讀書會由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張婷主持。

  虞雲耀:加強新時代黨的全面領導,就要增強“四個意識”

  虞雲耀指出,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也是《共産黨宣言》發表170週年。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問題上,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最本質的特徵、最大優勢、最高政治領導力,這三個關鍵詞是全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性和歷史必然性的全新認識,這三個重要論斷是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得出的科學結論。按照這三個關鍵詞加強新時代黨的全面領導,就要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一錘定音、定於一尊的權威;就要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就要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就要完善領導體系,改進領導方式,增強執政能力。

  虞雲耀還指出,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四十年前中國共産黨人開啟了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中國共産黨自身的歷史命運。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是在黨的領導下有序進行的,在領導這個社會革命的過程當中,中國共産黨也不斷地進行自我革命。兩個偉大革命緊密相連,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經過40年改革開放洗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上新的征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李忠傑:新時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加強黨的建設

  在談到如何正確認識加強新時代黨的全面領導時,李忠傑指出中國共産黨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條就是中國共産黨擁有強大的組織力量。到現在,中國共産黨仍然需要也應該發揮重要的領導和組織作用。經過幾十年摸索我們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組織體系,包括應該堅持什麼路線、完成什麼任務、選擇什麼道路、怎麼凝聚黨員進而團結全國人民向著正確方向前進,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科學的治國理政綱領,形成正確的基本路線、思想路線等。此外,黨員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每個黨員的自身修養、能力水準、能否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等,都是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一天能解決好的,所以黨的建設要反覆不斷地進行,隨時隨地的進行。因此,加強黨的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進入新時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要加強黨的建設,全面提升黨的領導,二者有機結合。

  在談到怎樣認識加強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時,李忠傑指出政治建設包含黨能不能制定出正確、科學的目標、任務、路線、方針、政策等,然後按照這些方略路線治理好國家,這是首要的。有了正確的方略路線,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因此要通過加強政治建設,凝聚全黨力量,集中全黨智慧,同心協力把事情幹好。這就要求要有組織規範、組織要求和組織紀律,要求全體黨員都要提高政治紀律,按照黨的要求幹好自己的事情。政治建設在不同形勢下有不同任務,新形式下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就是一項特殊任務。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搞改革開放,動力增強了之後也要注意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社會管理、社會平衡的問題,要加強規範。因此新形勢下特殊地強調政治建設,是有針對性的,做好這方面建設,對進一步純潔黨的組織,發揮好黨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洪向華:把握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理論武裝重點

  在談到如何在《新時代黨的建設叢書》編纂中把握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時,洪向華提出要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謀劃和策劃這套從書。首先,把握黨的領導在整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新時代黨的建設第一個標誌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核心,黨的全面領導體現在黨對一切工作領域、一切工作部門進行領導,黨起著把方向,定政策,謀大局和促發展的作用。其次,突出政治引領作用,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黨的建設總要求另一個特點是強調要加強黨的長期執政任務建設,要長期執政,就要勇於自我革命,使中國共産黨永遠年輕。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是一個總綱,把握這個總綱,按照這個總要求努力,我們黨的建設才能夠有序推進,才能完成實現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目標和任務。

  在談到新時代黨的思想建設和理論武裝的重點是什麼時,洪向華認為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思想體系內容很豐富,需要我們進一步把全黨和全國人民凝聚到這面思想旗幟上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進了十九大黨章,是全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黨員學,黨員領導幹部要學,是義務也是必備條件。各地黨的組織和全體黨員幹部下一個階段要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當中,學習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劉靖北:加強新時代幹部隊伍建設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在談到如何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建設時,劉靖北指出要完成十九大確立的各項任務,實現“兩個百年”的奮鬥目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幹部隊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幹部隊伍”的重大戰略任務。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培養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作了系統闡述:第一要嚴格政治標準,政治標準是首要標準,政治上不合格,對黨不忠誠,本事再大、能力再強也不能用;第二要堅持事業為上,要以事擇人,誰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誰能在落實十九大提出的各項任務上擔當作為、實績突出就用誰,堅決不用那些庸碌無為、不幹事、幹不成事的幹部;第三要堅持專業化要求,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培養各個領域各條戰線的行家裏手,特別是要注意培養既有領導能力又有專業背景的複合型領導幹部;第四要堅持從嚴管理,建設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風、管紀律的有效機制,加強對幹部的全方位管理;第五要大力培養優秀年輕幹部;要立足戰略考慮,統籌“選育管用”各環節,全方位發現培養使用優秀年輕幹部。

  在談到怎樣加強新時代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時,劉靖北指出要著重抓好“七個一”:一是要提高對基層組織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到,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顯著優勢,也是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組織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二是把握基層組織的功能定位。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我們黨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黨的基層組織和黨的支部的職責定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緊緊圍繞功能定位展開。三是落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基本要求。以提高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群眾動員起來。四是要把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方法。統籌協調,分類別指導,分領域推進,真正做到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的“兩個覆蓋”。五是用好現代網路資訊技術手段,為基層黨的建設插上現代最新科技的翅膀。六是抓住基層黨建責任制這個抓手,狠抓責任落實,確保基層黨建的各項任務落地見效。七是要盯緊提高黨建品質這個目標指向,把推動重大任務的落實作為提高基層組織建設品質的試金石和磨刀石,推動黨的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眾説紛紜:牢記使命,處處體現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在眾説紛紜環節,來自北京市委的陳闖、北京聯合大學的李旺、商務部的張澤寧、財政部的馮世傑等讀書會成員,分別就怎樣更好地發揮黨組的作用、如何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如何加強具體業務部門黨建學習、如何運用黨建理論激勵自己等問題與臺上嘉賓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並且一致認為要時刻不忘自己是共産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處處體現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進入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需要我們回答“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歷史課題。本次讀書會通過對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八個方面重點任務的學習研討使廣大黨員幹部深刻認識到新時代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和關鍵領域,為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提供了有力抓手。幹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以書會友,黨建治學,相約長安街讀書會。(連文娟)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