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家談】三個關鍵詞,看懂習主席“四點倡議”如何助力亞太發展

2017年11月13日 11:56:06來源:國際線上

  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南峴港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強調順應大勢,勇於擔當,並提出實現亞太更大發展的“四點倡議”。

  這是中共十九大閉幕之後,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國際多邊會議、首次向國際社會闡述中國對世界大勢的判斷、對亞太合作的思考以及對中國自身責任的定位。

  通覽整篇演講,立意高遠,視野開闊,既與習主席在歷次APEC峰會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發展理念和經濟治理方案一脈相承,又結合新的世界形勢與中國進入新時代的特點進行了深化與升級。其中的深意與亮點,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關鍵詞上:

   一、開放

   “開放是亞太經濟的生命線”,這是去年11月習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利馬峰會上演講時的一句名言。今年在越南峴港,習主席提出的關於推動亞太發展的第一點倡議就是“繼續堅持建設開放型經濟,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事實上,在多個國際場合,習主席都一再強調開放的重要性,這是在深刻判斷世界經濟形勢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更是源自實踐的總結與檢驗。

  當前,世界經濟仍未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需求放緩以及增長低迷加劇了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的抬頭。即便在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合作最為活躍的亞太地區,有些經濟體也開始退守一畝三分地,導致逆全球化風險上升。

  作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重要引擎,亞太地區20多年來之所以貿易量年均增長8%,達到同期經濟增速的兩倍多,靠的就是堅持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所以,亞太未來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還得咬定青山不放鬆。為此,習主席在演講中強調要全面深入落實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的《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北京路線圖》。這是2014年北京APEC峰會的重要成果,也是亞太實現更高開放、更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

  二、創新

  在這次演講中,習主席就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新方位提出了四個“深刻轉變”,其中第一個是“增長動能的深刻轉變”。確實,工業革命以來的産業發展史表明,人類社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入科技創新活躍期和産業快速變革期。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依靠生産要素和人力資源紅利來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難以為繼。與此同時,新的技術不斷涌現,世界處於新科技革命的窗口期,有助於各國尋找新動能,拓寬産業發展空間,形成經濟增長的新支柱。比如: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催生機器人製造産業、量子通訊技術進步催生新的通訊産業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習主席出席歷次APEC峰會都對“創新”著墨甚多:2013年出席印尼巴厘島APEC峰會提出亞太經濟體應該拿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推動建立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方式;2016年出席利馬APEC峰會提出“亞太要勇於擔當,發揮引領作用,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新道路”;2017年出席越南峴港APEC峰會提出“繼續謀求創新增長,挖掘發展新動能”的倡議。中國因為創新獲得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也希望把這種創新的理念貢獻到亞太的合作與發展中,讓亞太在新動能的支撐下行穩致遠。

  三、共用

  從整體上看,今天的亞太,佔世界人口的40%、經濟總量的57%、貿易總量的48%,是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重要引擎。不過,在地區內部,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狀況。發展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也是“亞太夢想”。要實現這個夢想,亞太地區必須實現經濟的聯動、包容、普惠發展,讓民眾共用發展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搭建互聯互通的發展格局、“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為實現這一夢想做出的切實貢獻。

  在本次主旨演講中,習主席再次提出了“繼續加強互聯互通,實現聯動發展”、“繼續增強經濟發展包容性,讓民眾共用發展成果”的倡議。要落實這些倡議,關鍵是要推進2014年北京APEC峰會批准的《亞太經合組織互聯互通藍圖》,在2025年前實現加強硬體、軟體和人員交流互聯互通的遠景目標,使亞太經濟血脈更加通暢,讓人人擁有機遇,享有成果。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借助亞太經濟增長大勢實現了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為亞太經濟增長作出了貢獻。統計數據顯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幾年間,中國為全球經濟貢獻了接近40%的增量,對世界經濟復蘇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當前,中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共十九大制定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和發展藍圖,開啟了發展的新征程。習主席在演講中具體闡述了這個新征程的四層內涵,包括:全面深化改革、持續釋放發展活力;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方式;進一步走向世界、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以人民為中心、邁向美好生活。無疑,中國的新征程與亞太的新發展深度契合、互為助力,將為各自創造新的機遇、新的繁榮。(盛玉紅)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