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未婚媽媽”問題是社會失職

時間:2015-12-11 13: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王某,1992年出生,案發前是北京市某藥店員工,未婚生育後,將剛剛誕下的男嬰殺死。她正在讀大學的男友喬某將嬰兒屍體拋至垃圾桶。12月8日,檢方以王某涉嫌故意殺人罪,喬某涉嫌幫助毀滅證據罪提起公訴。法庭上,王某反覆強調,自己雖然在醫學院上過學,但學的是醫藥行銷,對女性生理方面的事情不了解,直到生出孩子,才知道懷孕了。

  搜索近年來的新聞可發現,未婚媽媽殺嬰案發生的數量和頻度已不容小覷。僅引用一組官方數據就可以説明形勢的嚴峻:深圳寶安區檢察院統計,2009年至2013年,共發生10起未婚媽媽殺嬰案;北京市一分檢進行司法調研後發現,2011年至2014年間北京累計發生未婚媽媽溺嬰案件8件8人。生理知識缺乏、法律意識薄弱,是這些親手殺死自己孩子的未婚媽媽的共同特點。

  殺嬰案發生之後,司法機制迅速啟動,依照法律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制裁,這是打擊犯罪行為的題中之義。但是,從社會學角度看,隨著社會發展的形態日益複雜,一些年輕人的婚戀觀變化激烈,再加上人口流動對穩定家庭形態的挑戰,未婚媽媽現象在近期內很有可能繼續增加。如果社會不正視未婚媽媽現象的客觀存在,不在社會制度上為未婚媽媽的生存提供疏導的空間,那麼類似悲劇繼續發生,就不僅僅是未婚媽媽一個人的責任。

  很多社會現象,在道德上保留探討、爭論的空間,主流社會價值觀堅守自己的陣地,這都不是問題。但是,社會亞群體的出現,並不意味著主流社會價值的禮崩樂壞。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並非水火不相容,而不妨探索彼此和諧共生的可能性。主流社會群體應當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把容忍和善待社會亞群體視為自己的義務。對未婚媽媽現象的正確態度是,你可以不同意它,不支援它,但是你必須容忍它,而且應該力所能及地幫助未婚媽媽們,而不是舉著道德大棒歧視她們。

  社會在機制應對上沒有認真回應未婚媽媽的訴求,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未婚媽媽的生存空間變得更為狹小。比如,未婚媽媽能不能給自己的孩子上戶口?前幾天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強調要全面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相信現在的無戶口人員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可能就因為未婚生育而無法上戶口。不管家長出於什麼原因未婚生育,孩子都是無辜的,就應該享有最基本的公民權利。

  據多地統計,未婚媽媽以外來務工人員居多,她們的抗風險能力低,不期而至的孩子無疑讓她們經受精神和物質的雙重考驗。如何協助她們渡過難關,履行一個年輕母親的撫養責任,在必要的時候介入嬰兒無人撫養的僵局,是社會各界需要思考的問題。前段時間,圍繞公共部門該不該設置“棄嬰島”的問題,輿論界曾引發熱議。其實,無論“棄嬰島”有沒有增加棄嬰的數量,都不應該放棄這方面的嘗試。一個母親不履行自己的撫養責任,僅是個人之惡;而一個社會不發揮自己的救濟職能,那就是一種集體失職。

  面對越來越多的未婚媽媽,當務之急是社會各界凝聚共識,在道德爭議的喧囂之上,追求更大的善意。我們早已回不到僅憑道德高壓,來約束責任與義務、協調社會秩序的時代,恐怕也很少有人願意回到那個時代。那麼,面對未婚生育這樣的現代性問題,就不得不拿現代的方法疏導與解決,停留在傳統視角來批判是無濟於事的。我們必須正視未婚媽媽這一社會亞群體,只有這樣,才能讓全社會釋放普遍的正義與文明。(王鐘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