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 一個民族的偉大每每表現為它所在國家的燦爛輝煌,民族與國家從它們誕生伊始就是密不可分的。延綿不斷的中國歷史還表明,民族類型與國家形態結構密切相關。一般來説,什麼樣的國家形態結構對應什麼樣的民族類型。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歷了“部族—華夏民族—漢民族—中華民族”的過程,與此相對應,中國的國家形態結構也由黃帝—堯舜禹時代的單一制“部族國家”,發展為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多元一體的複合制“華夏民族國家”,再發展為秦漢以來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雖然“中華民族”一詞出現在近代,但自秦漢開始出現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起,中華民族就處於形成之中。
在歷史上,國家認同與民族凝聚的正能量就是促進民族融合,其表現之一是“文化民族”的出現。如果説部族是一種血緣特徵鮮明的小民族,那麼,先秦時期的華夏民族已突破血緣局限而成為“文化民族”。在夏、商、週三代王朝國家中,包含有夏人、商人、周人等眾多部族,而它們又具有以王朝國家為框架的文化上的一致性。所以,到了春秋時期,即使複合制大國家結構和王權都已名存實亡,但在華夏諸國中,依然由衣冠服飾、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等所表現出的共同心理和文化層面的一致性,證明當時的華夏民族是一種文化民族。而在秦漢至明清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一方面是作為國家主體民族的漢民族是一種文化民族,另一方面是作為正在形成中的中華民族更是一種文化民族。
從民族的文化性上講,今天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歷史形成的文化民族。從民族的國家形態結構上看,中華民族是由秦漢開始的以郡縣制為機制的統一國家結構造就的,它以統一國家為框架,是一個與統一國家互為表裏的全中國的國族。中國歷史是這樣發展的,中華民族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因此可以説,中華民族與中國所具有的一體兩面的關係,是中國歷史發展道路的特色所在,是由國家與民族(即國家與國族)的內在關係所規定的。
在中國,從古到今,凡是強調國家認同,就是在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講國家認同,當然要維護國家統一。國家統一是由統一的國家結構的穩定性、統一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優秀傳統文化、共同的經濟和交通等多方面的聯繫所構成的,而這些正是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的基本要素。因此,維護國家統一與維護民族團結也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國家結構的穩定性是國家統一和安定的基礎。我國現有的“中央—省市縣”的結構模式是秦漢以來郡縣制國家結構的發展,是被歷史證明了的穩定的國家結構。對於我國大陸地區而言,這樣的國家結構在保證國家結構穩定的同時,還有利於把國內各個少數民族與國家的關係轉化為國家與地方的行政關係,把民族問題轉化為地方治理問題。而對於港澳臺地區而言,我們用“一國兩制”方式解決了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問題,並將以此解決祖國大陸與臺灣的統一問題。這是非常科學的,既符合我國的現實國情,又在國家結構上保持了統一和完整,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對國家認同也表現在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上。
國家認同和民族凝聚與中國夢緊密相連。中國夢包括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等方面,而實現中國夢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不斷強化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凝聚。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作為一體兩面的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是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基礎性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王震中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