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昆明航空空姐被塞入機艙行李架”的消息,在網絡熱傳。據稱,該公司很多新入職的空乘人員都曾有過這種經歷,但公司內部卻視之為慣例。12日,昆明航空回應稱,該事情為個人行為,未影響航班安全,將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
  13日上午,昆航官微又稱,放行李架的行為是工作之余相互開玩笑的行為,並不存在“惡意行為”,也並非陋習,還說自媒體發布的內容完全扭曲事實。
  顯然,昆明航空前後回應是有反差的,到底哪種情況更真實,我們姑且不論。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歷:每當加入到一個新的群體,都要吃一些“苦頭”,比如上學時候可能會遭受師兄師姐的調侃,工作後會被要求請老員工吃飯。這些行為,從情感上都有點讓人難以接受,憑什麼新人就得被欺負或者主動向老人討好?但是,很多人似乎對此已習以為常,甚至把它當作了一種文化。
  社會學家把這叫作“貶降儀式”,這種儀式常常發生在封閉的管制機構里,例如軍營、監獄、修道院、寄宿學校等。組織里原有的成員通過這個儀式,剝掉新人之前的個人身份,然後強行加入一些新的內容,比如組織紀律、合作意識、自我約束。從這個意義上說,“把空姐塞進行李架”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組織行為,只不過這種組織是老員工自發形成的小圈子而已。
  有了“貶降儀式”的科學解釋,除了新聞里的空姐被塞進行李架,之前我們看到的軍營暴力、校園暴力,似乎就又有了新的解釋。但是,學理上的合理化解釋,是為社會現象找到一條理解的渠道,絕不是為了不合理行為背書甚至“洗地”,而是想找到一種更加有效的解決衝突的方式。
  理論上講,“貶降儀式”的存在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封閉的管制機制,二是去個性化的需要。就這則新聞來說,空乘服務是個比較封閉的管制機制,這是不可改變的。為了飛行安全,一個緊密的團隊有利于實現內部自律;封閉管理也是為了實現服務的標準化,比如標準的“八顆牙微笑”。而這些都是“去個性化”的。只不過,“塞進行李架”這種讓人不快的舉動,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沒聽說其他航空公司有類似的“慣例”。
  由此可見,即使在封閉化的管理機制下,新人為了融入群體都得接受一係列“貶降儀式”,也未必非要採用一些涉及人格羞辱的形式。事實上,如今在很多企業培訓新人時流行的素質拓展訓練,就是一種更加合理、更加文明的方式,既能讓人逐步體會組織生活,又能在互動中講授企業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標準化的要求。
  對于一些欺淩新人的不良行為,主管部門不應默許和縱容,而應該主動增加科學有效的團隊建設課程,如此才能構建更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