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借讀經濟鏈”隱存的一環

時間:2015-09-09 09:29   來源:京華時報

  黃牛收取的每人數萬元借讀費、上萬元“買學籍錢”,在完全缺少監督、由潛規則說了算的灰色鏈條里,都流向了哪里?有沒有大小權力者的腐敗交易,由此滋生?

  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是近幾年在中國所有關心高考的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中間聲名鵲起、聲動大江南北的“高考聖地”之一。送考之日,場面震撼;發榜之時,學校高調宣揚,一本上線的考生已突破萬人大關;人人感慨,當地的考生產業多麼紅火。然而,似乎很少有人盤點,這所小鎮中學那一屆動輒上萬名的學生都從哪里來,是哪些因素,讓它而不是別的名校,成為一所“超級中學”和“亞洲最大高考工廠”?

  媒體的調查,讓我們得知了超大的借讀群體和完整的借讀經濟產業鏈條盡頭,高中生學籍買賣的真相。這真相,雖然端不上臺面,但在毛坦廠當地早已家喻戶曉。按記者所說,見到有家長和學生到來,就會有黃牛上前主動兜攬生意,辦成一個借讀生會根據中考分數高低明碼標價,而且儼然有了大體相近的價格行情。

  如果將高考與教育當成一門產業或是生意來看,毛坦廠模式顯然是極大的成功:一家“高考工廠”拿出了市場需求的品牌產品,便開始大規模擴大生產,收取高額利潤;周邊中學靠出賣學籍、提供借讀生源,一樣賺錢;小鎮居民也可以當黃牛,向借讀生家長收取中介費。如果知情人所說屬實,光是由毛坦廠中學“翻牌”出的民辦金安中學,一屆招生中通過黃牛“買”進借讀生收入就可能有9000萬元之多,大約可以管窺這一獨門生意規模有多大。

  然而教育畢竟不該是產業,做大一門好“生意”的前提,是合法。從教育部到安徽省都已明令禁止,嚴禁各地公辦普通高中超出核定計劃、違反規定跨區域、以民辦學校名義招生,嚴禁高中階段學校招收“挂讀生”和變相招收“借讀生”。一家外地媒體記者輕輕松松就能獲得、所有家長與黃牛都十分坦誠、每天都在上演的事實,每所中學到底有多少學生在上課,與它的核定招生人數是否符合,至于學籍管理更不是哪一所學校能夠自說自話——為什麼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面對重重造假竟然無知,或是放任不管,習慣了說一套做一套,讓禁令成為空文?難道也是因為“產業”?

  我們還有必要追問,黃牛收取的每人數萬元借讀費、上萬元“買學籍錢”,在完全缺少監督、由潛規則說了算的灰色鏈條里,都流向了哪里?有沒有大小權力者的腐敗交易,由此滋生?

  毛坦廠不是惟一。類似的“超級中學”還有不少。很希望,這一次被媒體不解風情地揭開“借讀經濟”蓋子後,大家都來查一查,不要“高抬手輕落下”,糊弄過去就算了。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所有為私利而大肆增加社會高考焦慮、百姓教育成本的所謂教育行為,都當制止。(姜泓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