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自己會説話”

時間:2015-08-13 11:05   來源:人民日報

  每到換屆時,總有一些幹部“心裏不踏實”,想著往領導辦公室多跑跑,或彙報業務,或表達想法,至少混個臉熟,爭求進步的機會。近來,有位領導同志直言這麼做真沒必要,組織上考察“苗子”關鍵看工作、看實績,成績自己會説話,又何苦費勁跑來跑去?

  追求進步,希望在更合適的崗位上發揮作用,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我們事業前行的動力。符合程式的毛遂自薦,沒有問題。但現實中,有的幹部心裏時常長草,過於著急,自以為幹得不賴,生怕業績變“啞巴”,挖空心思來“顯擺”。有人一時慢了一兩步,便抱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轉身奔走權門、主動出擊。更有甚者,信奉“生命在於運動,當官在於活動”那一套“秘訣”,搞起團團夥夥、裙帶關係,不惜買官鬻爵、私相授受。

  當年領導黃麻起義的戴季英,中原突圍有奇功,新中國成立後被委以河南省委常委、開封市委書記的重任。結果他竟絲毫不滿意,倚老賣老、自我標榜,認為當時的主要領導各方面遠不如他,給黨中央和毛主席寫信,要求做中央委員、省委書記。毛澤東同志看了“要官信”後大為震怒,批示道:“共産黨不需要戴季英這樣的高級幹部。”

  如今,這類做法不多見了,可類似的想法仍有市場。表面上看,似乎是擔心組織上看不到“潛績”,害怕“幹得好不如説得好”。實質上還是沒有擺正幹部與組織、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不去想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而是不信任德、能、勤、績、廉全面考察的科學性,不相信組織的觀察力、識別力。沒被選用就怨聲載道,認為用人不公道。從根本上説,戴季英們的挑肥揀瘦、討價還價,就是不守政治紀律,不懂政治規矩,不講黨性的具體表現。

  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産黨員的修養》中講,共産黨員要“把個人利益溶化在黨的利益之中,克己奉公”。習仲勳同志曾形象地比喻:對偉大的轟轟烈烈的黨的事業來説,我們個人是“滄海一粟”;對整個革命歷史洪流來説,我們個人是“洪流中的一溪水”。對於每一名黨員幹部而言,都應當這樣擺正位置、端正心態,如此方能正確對待進退、得失、榮辱。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唐玄宗時重臣王毛仲,平亂有功,志得而驕,雖已位極人臣、“官秩層累”,仍索兵部尚書一職,還為襁褓中的幼子索要品級,最終“及永州而縊之”。古今觀照,那些愛跑、愛要的幹部,不少已在重要位子上,很有施展一己之長的空間。正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把精神頭用在業務上,靠扎紮實實的工作實績,靠本本分分的人格修為,反而能收穫群眾的點讚,贏得組織的信任。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年輕時拜訪康得未獲理睬,自知年少才薄,遂奮發圖強,寫就《一切天啟的批判》的哲學論文,作為自薦信寄給康得,終被大加讚許,受邀一道工作。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舍下私利、拾起公心,放逐小我、成就大業,不怨天尤人,常“反求諸己”,開拓人生境界,昇華黨性品格,彼時又何愁水到不渠成、伯樂難垂青?(周人傑)

編輯:陸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