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特色“競選”為地方換屆注入新活力

時間:2011-08-04 13:21   來源:人民網

  在繼競爭性選拔陽西縣委書記之後,昨日,廣東陽江市又在全省率先對4個縣(市、區)縣班子人選進行競爭性選拔。此外,陽西縣政協副主席職位也拿出來進行競爭,競爭性選拔從黨內擴展到黨外。全市共有24人報名競爭5個職位的初始提名權(南方日報2011年8月3日)。這是地方換屆之年傳出的亮人眼球的資訊。

  這個資訊告訴人們什麼?一言以蔽之,今天的改革已觸及到“深水區”。過去,人們講改革,都是注重經濟體制改革或行政審批改革,對於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儘管有個別地方提出來,但大多數表現了小心翼翼,個中原因,也不言而明,官員管理體制改革很難,因而也有“改革深水區”之稱。陽江市敢於對縣委書記及部分縣級班子成員競選産生,可見,改革力度在加大。

  領導班子成員通過競選産生體現了組織意圖和民主的有機統一,彰顯著民主精神。繼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選舉範圍”之後,十七大進一步要求“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被視為擴大黨內民主的“公推直選”明顯迎來了新一輪的推廣運用。這種體現黨員主權思想和運用社會認同系統的選舉制度,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體現了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改革黨內選舉制度,改進候選人提名制度和選舉方式,地方黨政領導班子直接選舉具有重大的開創性意義和歷史性意義。應該説,從1999 年,四川省青神縣南城鄉率先開始試行“公推直選”方式産生鄉鎮黨委,隨後湖北、江蘇、雲南、吉林、重慶等省市也陸續進行鄉鎮黨委“公推直選”的試點,並在此基礎上,將“公推直選”産生的鄉鎮黨委成員推薦為鄉鎮政府和人大領導的候選人,依法定程式履行一些正式選舉,一定程度地實現了以黨內民主引導和相容人民民主,並逐漸形成燎原之勢,而今,陽江市一些縣級班子成員職務通過在組織部門徵集民意基礎上競選産生,無疑是又前進了一大步。

  競選産生,説到底是通過民主渠道産生。民主選舉縣市黨政班子是加強班子與人民群眾血肉相聯的需要,是對班子成員進行監督的成功渠道。

  本來,通過組織人事部門的人事考察基礎上的內部競選,是拓寬民主渠道的體現,為何不少地方不願推進?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某些領導人往往甩出所謂“穩定換屆”的理由,認為按照過去傳統方式,上級組織部門定人選,下級開會通過就是保險就是換屆成功。市縣換屆的成功,一個關鍵是選好人選好班子。問題在於,靠誰去選人?按照傳統思維選人,即由少數人選人,實踐證明,這種方式不太可靠,問題很多。近年來,貪官腐化之官之所以不斷涌現,不少是帶病上崗的。為何沒有能及時發現帶病上崗,恐怕與由這種傳統的由“少數人選人”的方式息息相關。

  所謂“少數人選人”,就是由主要領導選人。由於領導個人考慮不週,視野不足或感情因素影響,選錯人往往難免發生。因此,需要堅定不移走由大多數人選人,即民主渠道選人道路。公推直選和競選就是通過探索的一個成功選人路子。大力推進公推直選和有步驟推進班子成員的競選,有利於調動黨內外積極性。這樣,選出來的人就有説服力;通過這樣的換屆,也才有吸引力,真正換來了新思想、新作風。

  分析一些地方人事改革之所以裹足不前,與某些地方的幹部對大權旁落的擔心不無關係。所謂“選領導自身中意的人”背後折射的官本位觀念。因此,只有堅決地去掉官本位才能大膽引進公推直選。

  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應該成為此次地方換屆的主題詞。筆者呼籲,在此次市縣換屆中,讓公推直選和內部競選來得更猛烈一些!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