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用人不能只靠挖墻腳

時間:2015-08-10 14:43   來源:人民日報

  德國媒體前段時間發佈了一條新聞,稱“中國留學生最糾結:捨不得德國,放不下父母”。其中列舉了很多我們看到標題都能聯想到的理由:德國環境好、就業壓力相對小,然而中國人尊崇孝道,多為獨生子女的留學生們,心裏始終有“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個人發展和回家盡孝,成了一道鴻溝,進退兩難。

  也是由德國媒體發出的另一條新聞,卻似乎能幫助中國留學生做出抉擇。據德國商會2015年對在華德企的調查顯示,已經有約5000家德國企業在中國開辦了分支機構。德國“雙元制”教育培養出的中國留學生,顯然有一些比較優勢。回去工作,或許盡孝與事業可以兩全。

  “通過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國將更加注重培養技術人才,包括高級技術管理人才,以及大量的熟練技工,這將為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提供更多人才。”德國商會上海董事會副主席羅爾夫科勒的話,道出了中國技工市場的未來前景,也從另一個側面對中國技工培養機制提出了希望。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比較喜歡用專利數量來衡量技術水準,德國企業卻更願意依靠“技術訣竅”來打造核心競爭力,追求“隱形冠軍”。而蘊含著經驗和傳承的技術訣竅,往往就存在於該企業的傳承技工中。哪怕只有幾十個員工,只要擁有自己獨特的技術訣竅,就有可能成為某一細分領域的市場領導者。

  涵養這樣的技工土壤,學校和企業聯合辦學的模式功不可沒。很多專業的德國學生,除了在校完成學業之外,一半以上的時間會被安排到企業進行培訓或實習,費用由企業承擔。學生畢業時,企業對學生已有足夠了解,學生也比較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在這家企業工作。學生可以立刻投入到具體工作中去,企業也無需再花時間、人力和財力培訓學生。

  反觀國內職業教育,儘管學生也有一部分時間是在企業裏實習,然而這種實習和企業本身利益掛鉤不明顯,學生和企業更多的只是把實習當作走過場。更堪憂的是,許多企業的人才觀念都是“拿來主義”,或者等學生畢業之後慢慢磨合,或者通過簡單手段挖別人墻腳,而對人才培養並不看重。

  不久前,對於已經施行了19年的職業教育法,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組織了執法檢查,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一些大型企業無意提前介入技能人才培養,認為這是政府的事,企業只管用人,無需培養”。用工者,最應重視育工。有位企業家説過,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同樣,只有在聽得到機器聲的製造現場,才能訓練出最有行動力的能工巧匠。在“中國製造”急速轉型的今天,企業需要更主動一些,如果把技工的培養過程,放到職業培訓階段去完成,一定會事半功倍。對於企業和學生來説,更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從來就不缺機會和市場,缺少的是人才。當我們自己的職業教育可以真正做出改變而取得進步的時候,相信很多學子就不必再有最開始提到的種種煩惱:在父母所在的城市裏,通過努力學習,找到一份讓自己滿意的工作,將事業和盡孝完美結合起來,何樂而不為呢?(孔 傑)

編輯:陸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