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職業教育偏見比高考雙軌更難

時間:2014-03-24 13:56   來源:長江日報

   近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將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分開。(3月23日《新京報》)

   高考雙軌在國外並不新鮮,德國學生在中學畢業後只有26%的人選擇上大學,而超過58%的學生選擇上職業或專科學校。這源於德國有一整套制度作為保障,並且市場供需關係産生了支配作用。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中國僅數控機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達60萬人,有的企業為一些高級技工崗位開出年薪幾十萬的高價,就是招不到人,最後不得不聘請國外下崗的高級技工。對此,有人將其歸咎於社會的職業偏見,認為是不理性的教育觀念所致。這種理由表面上成立,其實卻有失偏頗。

   職業偏見絕非天然形成,時下職業教育動力不足,根本上在於對製造業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建立一套從教育到就業,從權利保護到薪酬保障的配套體系,最終使得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參與熱情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發展還處在代加工的初級階段,製造業的創新力不強,房産和金融顯然更具吸引力,這不是高考雙軌制可以解決的問題。

   高考不是職業教育最大的攔路虎,有沒有雙軌制都不影響考生的選擇。現在職業教育近乎于“平民教育”的代名詞,幾乎沒有領導幹部、社會名流的孩子上職業院校,就連反覆強調職業教育重要的人的孩子也未必願意去。另外,職業教育還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教育的選擇存在誤區,教師缺乏技術實踐,自然難以教出一流學生;二是校企間沒有建立緊密聯繫,學生要麼在學校中僵化學習,要麼成為企業“不給錢的勞動力”;三是缺乏一流的職業技術院校,也沒有專業化和標準化的教材;四是技術人才沒有可靠的就業保障和穩定的成長空間,投入與産出嚴重失衡。

   上述原因制約了技術人才的成長空間,也使得企業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動力不足,校企共建無法實現,於是職業教育長期處在初級水準,這才是時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説高考雙軌制只是改變了供給,那麼如何激活需求才是改革的關鍵。因為消除職業教育偏見從來都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市場和經濟問題。唯有圍繞市場需求和經濟現實,進行教育層面的改革,並以此配套一系列的措施,高考雙軌才會取得預期中的效果。□ 堂吉偉德(四川 職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