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對于學生來說,本該是休息調整或者培養課外興趣的時間。然而近年,“有償補課”班正在迅速蠶食著學生的寶貴假期,從中學到小學直至幼兒園,概莫能外。
  其實,教育部已經出臺了《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明確中小學有償補課的六條禁令,但為何禁令之下,“有償補課”熱卻依然“高燒”不退?
  因為“有償補課”牽扯到的學校、教師、學生三方已經形成了互有默契的“利益共同體”。教師自不用說,有報道稱,一些“名師”一個假期靠“有償補課”“掙個四五萬元不在話下”;而為了提高成績,學生、家長自然心甘情願掏錢上課,更何況有些課程的確對“漲分”大有裨益;或出于愛惜教師人才,或為了打造學校教學口碑、提高升學率,學校對于老師的“有償補課”行為也往往採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
  這種“共進退”的關係一旦形成,將對“民舉官究”的治理模式形成“免疫”,即便打掉了校外培訓機構,教師也會帶著學生在自家里繼續“開小灶”;只要錢花得物有所值,學生和家長就一定會守口如瓶。而且,這還會讓人誤解,既然對大家都有“好處”的事兒,幹嘛要禁呢?
  實際上,“有償補課”的危害不容小覷。首先,它會嚴重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比如,有的教師在學校上課時生硬、不耐心,但外面講課特別熱情,像“換了一個人”。還有的教師採取“課上不講課下講,校內不講校外講”的方式,有意“雪藏”教學重點。如果這樣的行為成為普遍現象,課上教學將被“架空”、形同雞肋,老師上課提不起精神,學生聽課心不在焉,課堂教學的意義何在?其次,學生寶貴的假期休息時間被剝奪,本就沉重的課業負擔繼續加碼,讓學生身心俱疲,喊了多年的“減負”口號成了一句空話。
  那麼,該如何讓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重心重回課堂呢?
  第一,要提高承擔教學任務的老師待遇,特別是將全部精力都奉獻在課堂教學上的教師。這需要改變教師能力評價機制,比如增加學生對老師評價權重,倒逼教師在鑽研課堂教學上下真功夫,出成績。
  第二,加大對“有償補課”行為的打擊力度,不僅要處罰涉事的教師,還要讓所在學校和其主要領導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改變我國基礎教育一味“求難求奇”的亂象,重點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造力。按理說,中學以下都應該算作基礎教育,都是在為學生進入高校學習作準備。然而現在的情況卻是,基礎教育越來越難,很多過去應該在大學解決的問題竟然下放到中學、甚至小學教育中。在本來應該培養興趣和創造力的年紀,整天在題海中苦苦掙扎,面對著成年人都解決不了的難題一籌莫展;而在心智都更為成熟的大學時期,卻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和學習無關的事情上。這樣的教學模式其實是“本末倒置”,也是導致“有償補課”的最直接原因。(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