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艘中國新建泰坦尼克的亮相,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並在互聯網上引發激烈爭論。
概括而言,論點有下:1、一艘外國船,關你中國什麼事?不是“山寨”就是“媚洋”;2、花那麼多錢造船,卻不能開動,是“勞民傷財”;3、票價高達3000塊一張,有違當下社會節儉風氣。諸如此類種種。
客觀而言,這些論點都是站在維護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點無可厚非。但對于一個剛剛出現的新生事物,如果我們依據常規思維或者一時情緒而簡單“批判”甚至“定論”,不僅不理性客觀,反而暴露出一些人的浮躁與膚淺。
對于中國造泰坦尼克,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分辨的是,這到底是面子工程還是商業項目。如果是面子工程,那“下馬”沒商量;但如果是商業項目,就要從商業角度分析判斷:這個錢,花得值不值?目前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造泰坦尼克,由浙江一家民營集團投資,武昌船舶重工集團建造。該集團在四川大英投資了一個大型旅遊區,里面包括了多種高科技遊樂項目,泰坦尼克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說,中國版泰坦尼克只是某大型旅遊區里的一個郵輪體驗項目。那麼,一個區區體驗項目,為何掀起了如此高的關注熱度?在筆者看來,原因其實也簡單:選了國外的題材,花了不菲的價錢,賣了很高的票價。雖然源于海難,但泰坦尼克已經成為一張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文化名片。國外名片,我們可不可以直接拿來用?這個問題,其實就像爭論“外國幹嘛要給中國大熊貓建動物園”“美國人導演中國花木蘭太荒誕”一樣,略顯幼稚。優秀的文化沒有國界,交匯呈現是一種正常現象。事實上,早在中國之前,就有澳大利亞等國家企業宣布重建泰坦尼克,接下來或許還會有更多的泰坦尼克出爐。
也有人質疑,這麼大一艘船,又花了那麼多錢,還不能航行,建來到底有什麼用?這讓筆者想起,當年巴黎埃菲爾鐵塔破土動工的時候,巴黎市民聯署請願,要求停止這一工程。因為在繁華的都市樹立起320米高卻沒什麼實際用途的鐵架子,“會損害巴黎的名譽和形象”。但時至今日,埃菲爾鐵塔已經成為整個法國的標志,又有誰還記得當初的爭論呢?當然,根據新泰坦尼克的規劃,其呈現之後,絕不僅僅只是當地一個旅遊坐標,更兼具了海量且極具震撼性的遊娛內容。這對帶動當地就業和旅遊等產業,顯然是極其利好的。而無論定價多少,最終還是取決于市場。
當然,我們目前尚無法評價新建泰坦尼克模式的功過,但其畢竟在破解中國當下旅遊產業尷尬方面進行著大膽嘗試,對于新生事物,我們要避免誇獎式捧殺,也要避免短視及片面性扼殺。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應以更寬容的心態,給新事物更多嘗試空間,而投資企業自然也要對其最終效果負責。馬雲不也說過,“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姜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