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老人掉進“情感行銷”陷阱

時間:2015-05-19 09:58   來源:人民日報

  日前,一輛載有46人的大客車在陜西咸陽市淳化縣境內墜崖,已經造成35人死亡、11人受傷。初步調查分析發現,涉事客車存在非法營運和改裝,雇車者是西安一家商貿公司,涉嫌非法搭載中老年人旅遊。據車上倖存的老人反映,名為旅遊,實際上是推銷保健品。

  35條生命逝去,受害者大多是需要關愛的老年人,著實讓人痛心。事故往往是一連串因素的集合:如果事故車輛車況良好且合法運營,也許剎車就不會失靈;如果當地保健品市場受到嚴格監管,可能這些老人就不會掉進行銷陷阱……然而,生命沒有這麼多“如果”。

  此次事故的源頭,是那家商貿公司組織的保健品推銷活動。近年來,各種各樣的保健品行銷亂象層出不窮,受害者中多是老年人,他們迷戀保健品而放棄正規醫院的治療,以致遭受錢財損失甚至付出生命代價。今年的央視“315”晚會就報道了一位老年人掉進保健品行銷陷阱的案例,可悲的是,在電視臺曝光之後,那位老人仍然對騙局深信不疑。由此可見,保健品行銷亂象的流毒之深,已經到了何種程度。

  有人會問,許多老人飽經滄桑,為何會在保健品行銷的忽悠面前缺乏“免疫力”?細細分析,一些商家賣的是保健品,但“賣點”還在於附著在保健品上的“保健知識”和“親情關懷”。對親情的渴望,對健康的渴求,正是許多老年人發自心底的呼喚。一些保健品銷售門店,往往打扮成保健知識培訓課堂,保健品行銷活動通常辦成了健康知識的宣講會。在看似嚴密、聽著入耳的“科學邏輯”面前,老年人逐漸打消了疑慮,各種偽劣保健品也就乘虛而入,成為水到渠成的“邏輯結果”。

  最是孤寂老人心。相比于健康,老年人更渴求的是親情,可現實的無奈是兒女們忙於工作和各種事情,有時會疏于對父母寂寞心情的撫慰,“常回家看看”成為奢望。這為無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機。瀏覽媒體的報道不難看出,一些售賣保健品的商家大多擅長利用老年人的孤獨心理,大打親情牌,“叔叔”“阿姨”挂在嘴邊,“爺爺”“奶奶”叫個不停。披著親情外衣的“情感饑餓行銷”,對老年人往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迷惑性。

  治理保健品行銷亂象,監管部門理應有擔當。據分析,保健品市場監管涉及食藥監、工商、質檢和衛生等多個部門,有時候容易形成監管重疊,有時候又存在監管空白,如何理順機制、形成合力,需要在創新中加強管理。對於各種打著免費旗號的義診、體檢等活動,必須強化監管,防止老年人上當受騙。各類媒體上的藥品和保健品廣告,是老年人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這方面的監管同樣不能放鬆。

  也應看到,面對保健品行銷亂象,監管部門的執法力度在不斷加大,之所以效果不明顯,還由於老年人對健康知識和保健服務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當醫學知識沒有普及時,戴著科學帽子的偽科學就會找到市場;當正規渠道的醫療保健服務不到位時,老年人可能就會四處尋找“靈丹妙藥”。因而,加快醫學知識普及,加強老年人保健服務,滿足其健康和情感需要,才能對保健品行銷亂象釜底抽薪。

  人皆有父母,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受到矇騙,更不用説遭遇險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需要社會共同努力,這也是老齡化加劇背景下的一個社會課題。(賈 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