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紅包”別讓商業味沖淡人情味

時間:2015-02-10 13:50   來源:廣州日報

  春節前夕,支付寶錢包、微博、陌陌、手機QQ、百度錢包紛紛開啟紅包活動,玩法也增加了網際網路平臺補貼、企業或名人現金紅包,以及企業的代金券。在這場夾雜著商業氣息的紅包大戰中,人情味和商業味的矛盾該如何緩解?

  還記得去年春節,微信紅包橫空出世,朋友見面必問一句“你搶了嗎”。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除夕夜參與紅包活動的總人數達到482萬人次,最高峰時每分鐘就有2.5萬個紅包被拆開。可以説,微信紅包除了給傳統年味增添了一絲新鮮的“網際網路味道”之外,也培養了不少網民成為微信支付的潛在使用者。如此叫好又叫座的好點子,今年引來眾多模倣者和競爭者,並不讓人意外。

  網路紅包當然帶來了很多好處。一是好玩有趣,圖的就是個熱鬧。每個紅包裏哪怕只裝上幾毛一元,也能享受一把土豪撒鈔票的感覺。二是方便使用,不用兌換新鈔零鈔,相隔千里也不再是過年發紅包的阻礙。今年的紅包大戰花樣更多,現金紅包之餘還有消費券、兌換券等,支付寶等更多網際網路企業進入,也給用戶提供了更多選擇。比如支付寶錢包近日就宣佈,從小年夜到正月初一將向用戶發放約6億元的紅包。一大波紅包來襲,小夥伴們已開始摩拳擦掌。

  然而,網路紅包大戰的升級,也可能帶來一些煩惱。網際網路所到之處,往往會瓦解舊規則,建立新規則,這期間免不了出現一些混亂,在給一些人增添了便利同時,也很可能誤傷某些群體。比如雙十一購物節,讓不少消費者撿了便宜之餘,也滋生了虛假降價、不履行退換貨承諾等不良現象。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也不能任其野蠻生長。網路紅包大戰也是同理,在熱鬧表像背後,也有一些灰色空間需要正視。

  首先,隨著紅包形式多樣,參與商家五花八門,真假難辨的網路紅包也有些招人煩。喜聞樂見的紅包成為企業行銷的工具,肆無忌憚地在朋友圈裏刷屏,其“公害程度”儼然與商業廣告、各種代購看齊。有的商家還打著發紅包的旗號,套取身份證號、銀行卡等個人資訊。為了領取區區幾塊錢的“紅包”,註冊用戶、綁定銀行卡等各種手續極為繁瑣。領紅包麻煩不説,是否存在安全隱患也得打個問號。面對紅包滿天飛的現狀,消費者很可能從“欣喜若狂”轉為“無所適從”,無論是平臺運營商還是相關政府部門,都不能放過其中可能出現的違規行為。

  其次,各家企業為了發紅包互相封殺,也直接傷害了用戶權益。隨著微信與支付寶的紅包大戰不斷升級,相互遮罩的已不止紅包産品,一些音樂類、社交類APP也躺著中槍。這一場景,多少讓人想起了此前的“3Q大戰”。網際網路企業拼得你死我活,動輒綁架大量用戶做“非此即彼”的選擇,實在有悖“開放共用”的網際網路精神。各位網際網路大佬爭奪移動支付市場,宏觀層面應靠著相互支援來做大蛋糕,微觀層面也應靠著特色業務來分好蛋糕,而不該彼此設立重重關卡,犧牲用戶利益。

  紅包的本意是一份祝福,重在好意頭,而非錢多錢少。網路紅包也別因走得太遠,而忘記了這一齣發點。各大商家借網路紅包做宣傳不是不可以,但也要在風俗人情和商業行銷中找到平衡點。若網路紅包大戰全是商業味毫無人情味,那麼熱鬧了一陣之後,這樣的春節紅包也無可回味之處。(張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