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推進治理現代化

時間:2014-12-26 15:09   來源:人民日報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即將過去的這一年,沒有比“改革”更合適的了。十八大以來,“改革”這個耳熟能詳的詞彙,被提到了更高層面、賦予了更多內涵、注入了更大動能。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一系列重大舉措,再次激發了社會的改革熱情,堅定著人們對國家未來的信心。

  久推難動的公車改革,全面啟動;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打破堅冰;大量行政審批事項,被下放或取消……過去兩年,全面深化改革大潮疊起,一些多年未有進展的改革強勢推進,一些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被逐步突破,越來越多的人真切感受到了什麼叫“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什麼叫“行動最有説服力”,什麼叫“為了人民的改革”。即便是激進的觀察者也不禁感慨:新一輪改革的幅度和力度都“超出預期”。改革,化身為醒目的執政標簽,凝聚成最大的時代共識,寄託著萬眾的幸福夢想。

  我們常説,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但信心的累積殊非易事。回想兩年以前,有多少人對未來充滿種種焦慮。從客觀層面來講,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從主觀方面來看,精神懈怠病、改革疲勞症在一定範圍蔓延,折射出一些人的畏難情緒。在這個意義上,如何繼續推進改革,不僅是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場關乎中國信心的重大工程,還是一場對執政能力的直接檢驗。

  沒有改革,反腐就不會完全徹底;沒有改革,作風就難以根本轉變;沒有改革,發展就沒有持久動力。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總目標,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將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熔鑄為改革的總目標,不僅是一個充滿歷史意義的戰略擘畫,更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頂層設計,中國的改革開放由此進入新境界。從闡述改革方法論,到細化改革總目標;從中央改革領導小組七次會議的頂層設計,到一錘一錘釘釘子的具體攻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改革有響亮的口號、全面的佈局,更有真心為民的擔當、真抓實幹的行動、真真切切的收穫。

  兩年以來,財稅改革、戶籍制度、司法體制、教育改革、科技體制、農村土地流轉……每一項改革目標,都牽涉全局、具有根本性意義,充分説明瞭今天的改革,不只為了應對挑戰,更是為了把握機遇;不只為了短期目標,更是為了圖之長遠;不只是時代要求,更是歷史責任。在經濟新常態下謀劃改革,在政治新生態中推進改革,激發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涵養的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動力之源。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自覺地把握改革開放的規律性,更加堅定地肩負起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責任,我們就能用責任贏得信任、以勇氣鼓舞士氣、拿實幹奠基未來,讓改革成為億萬人民的幸福之源,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中國的改革方興未艾,未有窮期。(人民日報評論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