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2015年中國經濟全面新常態

時間:2014-12-12 13:11   來源:台灣網

  經濟學家如果要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形勢,離不開當下備受關注的經濟“新常態”一詞,中央高層之所以提出“新常態”,是因為經濟結構調整比總量更重要,錯過了就是國家的巨大損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現實的困難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主動要高度重視、妥善應對和“主動適應新常態”。如官方佈局2015年時,會降低GDP預期目標。

  2014年12月9日,作為“新常態”思路提出後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位於北京西長安街的京西賓館舉行,中國經濟今年最後一件大事的謎底即將揭曉,牽動著國內外輿論的神經。與往年不同的是,年末歲尾的這場事關全局的經濟工作會議上,高層更注重明年經濟結構調整和提質增效,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並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制定經濟預期目標,適應新常態。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有進的主基調,預計明年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7%左右,同時財稅改革、國企改革、價格改革、土地改革等是明年大刀闊斧式改革的重頭戲。

  一般來講,宏觀經濟發展通常具有三個核心指標:一是公眾高度關注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根據歷史數據估算預計2015年在3.5%左右;二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就業率,預計2015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維持在1000萬人左右;最後一個就是經濟增長率保持在7%左右,儘管困難很多,但高層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有信心。

  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平均經濟增速為10%左右,但是這種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和投資拉動,並沒有相應帶來持續高就業,人民群眾也沒有受到受惠於此。高層認識到,在今年投資增速和出口增速放慢的大趨勢之下,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服務業發展。可以預見,探尋經濟發展新動力,是新一年中央經濟工作討論的主題之一。

  實事求是地講,過去的經濟增長更多的是靠“汗水”(固定資産投資),經濟增速的同時增添了很多後遺症;現在我國工業領域大部分都存在過剩,經濟增長也難以再靠過去的固定資産投資拉動,高層順勢而為提出“新常態”意在未來經濟主要依靠創新來驅動”。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國家對高科技、新興領域的投入在不斷加碼,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再不斷地提高,

  2014年10月初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高層已將2015年定義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含義就是説,接下來的改革力度與2014年相比較將空前加碼,將由政府自身的改革逐步轉變為市場體制完善的軌道上來,如官方不僅屆時會詳細闡述和部署“新常態”下的經濟政策和改革思路,還會密集推出涉及外貿、金融、財稅、民生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同時也會落實將帶給很多沿邊和港口城市新的機遇“一帶一路”等重大經濟戰略部署。

  “一帶一路”作為“主席戰略”料將在2015年全面落實鋪開,屆時“一帶一路”構築起來的是立足周邊、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路,使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也是2015年區域經濟發展的要點,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兩位領導人曾多次進行相關指示。

  綜合來看,2015年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經濟工作的總基調仍是“穩中求進”,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保持政策連續穩定,調整産業結構。在穩增長的同時,把促改革、調結構作為經濟工作的重心,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産業結構來推動合理增長,同時經濟發展將會更加注重品質而不是速度,使得宏觀政策在促改革、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求得平衡。

  二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正式告別GDP崇拜。中央高層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有深刻和清醒認識,2015年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新常態:正式告別GDP增速持續維持在8%左右的階段,預計在2015年底,我國經濟增速將比目前低1個百分點左右,這就需要中央高層合理制定經濟預期目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作者係台灣網特約經濟學家宋清輝)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