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限購沒了離婚少了”的寓言

時間:2014-11-12 10:56   來源:新華網

  “最近離婚的明顯少了。”在婚姻登記部門辦證窗口工作的一線人員,如此描述最近三個月的變化。變化背後,與8月9日鄭州市取消房屋限購政策有關。而2013年3月那場國內多個城市出現的“離婚潮”,也是在新“國五條”發佈後。當年,鄭州市3月份離婚量增至3111對,約是2月離婚量的兩倍。(11月10日《大河報》)

  中國樓市,不僅是關聯性很強的産業,更是與千頭萬緒的民生藕斷絲連。前幾日,經濟學家説,中國15歲~30歲青年的性別比例有失衡現象,正常應該是1:1,現在是1.15:1。1/9男子找不到老婆,婚姻競爭推高房價。最新的消息是,記者在北京、廣州等地採訪發現,有人花135萬買個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為給上學買個“進門證”……佔“坑”為上學,離婚為投資——總繞不開一個“房”字。

  這些年,“挪一所優質學校便救活幾個新建小區”的故事,在不少城市上演過。行政對樓市的深度干預,顯然不只是“限購限貸”那麼小兒科。以下兩組數據,挺耐人尋味:一是國家統計局10月24日公佈的“9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與9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9個,持平的城市只有廈門一個。二手住房的價格則環比全部下降。二是數月來,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表現都處於活躍期。僅今年前9個月,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為3671.16億元,與2013年同期的3672.7億元基本持平。而10月以來,包括北京在內的一線城市土地市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明顯升溫。樓市深調,地市回暖,已經很難用市場邏輯來詮釋。

  長期以來,公眾將房地産市場定義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市場。無論是源頭的一級市場,還是二級開發與交易市場,乃至二手房市場,産業鏈的市場化看起來較為完備。但事實上,房地産市場也是行政干預較為嚴重的領域。據中央巡視組反饋情況和各地整改通報顯示,在2013年以來被巡視的21個省份中,20個省份發現了房地産腐敗,佔比高達95%,落馬官員基本與房地産有關。這裡當然是兩個層面:一是行政手以“看得見的干預”來調整樓市走向,譬如限購限貸政策等;二是地方權力以潛規則或暗箱操作的姿態,為樓市助力或輸送隱形價值,比如以區域規劃的方式調整公共資源配置,進而深度影響樓市走向。

  十多年樓市宏調仍難以抵達穩健有序的目標,具體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毋庸諱言的是——行政干預過甚,是樓市調控再陷入“屢調屢漲”、“屢調屢敗”死迴圈的主因。

  9月30日,央行、銀監會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放鬆了對與自住需求密切相關的房貸政策。11月2日,住建部副部長齊驥説,近期的房地産市場政策主要是借市場調整的窗口期,把一些行政色彩比較濃的干預措施盡可能剔除。從“新國五條”到迄今為止的這些變化,説明瞭兩個問題:一是樓市調控回歸市場本能,二是籠罩在樓市長達十數年之久的行政干預遲早要壽終正寢。

  限購沒了,離婚少了。這起碼説明:樓市企穩,調控措施固然很重要,但有時,“不伸手”要好過短視的“亂伸手”。樓市如此,所有市場領域亦然。(鄧海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