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時間:2014-11-04 10:4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近日指出,文化交流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在國際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積極主動做好對外文化交流工作,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雲山同志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們的文化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把一個文明進步、開放包容、繁榮發展的中國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

  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增強文化自覺的前提。只有自信才會自覺,只有自信才能自強。“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的瑰寶,歷經歲月洗禮而深厚凝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充滿生機的當代文化——我們這個民族創造的文化如此燦爛輝煌,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軟實力,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遼闊壯麗的祖國河山,是我們祖先埋骨之地,璀璨奪目的中華文化,是滋養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我們有責任倍加珍惜,傳承弘揚和光大。

  丘吉爾有句名言:我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位莎士比亞。丘吉爾並非真的願意放棄英國當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莎翁強調對英國文化的珍惜。如果説,丘吉爾作為殖民者帶有偏見與傲慢,中華民族可貴的品格,是在平等對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珍愛自己民族創造的偉大文化。對自己的文化,我們沒有必要自傲、自得、自滿,但有理由自覺、自信、自強。

  文化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精神旗幟。雲山同志曾經指出,當今時代是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世界格局加速演變,國際關係深刻調整,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顯,文化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有了文化的自信,我們才能在高揚民族文化旗幟中夯實核心價值觀之基、守住心靈之魂,才能在傳承中創新、在弘揚中光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從根本上看,還是由我們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馬克思説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都會打上自己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的烙印。無本之木不可能鬱鬱蔥蔥,歷史不能割斷。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回眺和遠望,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有助於我們找到破解今天各種難題的鑰匙,在完善和發展我們的制度中、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蹄疾步穩地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燦爛的未來。

  文化唯有流動才能彰顯活力。“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在促進文化發展和繁榮中必須秉持的準則。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包容開放,要大膽吸收,讓文化成為溝通的橋梁,才能不斷生生不息、不斷生機勃勃、不斷增強自信的底氣。在中國歷史上,文化鼎盛的朝代也是文化交流交融最頻繁的時期。盛唐時五方雜處、萬國來儀,就是文化昌盛的時期。誠如孔子所説:“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正因為中華文化的強大包容性,數千年來在漫長的交流交融中生生不息,更豐富、更繁榮。

  “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後還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就各有兩種思想。”這是現代管理學中的一個經典。文化交流互鑒更是如此。要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最好的手段就是文化的手段,最有力的媒介就就是文化的媒介。我們要發揮好中華文化的獨特優勢,把能夠運用的手段充分調動起來,以最形象生動的傳播,向世界呈現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説明我們的文明進步和平發展,詮釋中國夢的豐富內涵。

  我們有能力創造中國故事,也一定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慎海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