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侵略”憂慮症

時間:2012-03-19 15: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當我們看著年輕人舉著爆米花興高采烈地看外國電影,輕鬆愉快地議論鄰國的電視劇,在洋快餐店裏舉辦生日聚會,你會把洋影片、洋快餐、洋節、洋詞在中華大地的流行草率地認定為遭到了遠親近鄰的文化侵略嗎?

  “文化侵略”似乎是一種很流行的擔憂,總是能聽到有人憂心忡忡地提醒國人警惕來自西方的“文化侵略”。但到底什麼樣的行為可以被算做是“文化侵略”呢?其實我們並沒有找到一個很確定的清晰的標準。

  但筆者以為,文化侵略行為必定是帶有強制性的,必定是會對被侵略國人民的情感和文化造成巨大傷害的。如果按照這樣一個模糊的標準,在國人享受以耶誕節的名義進行的各種娛樂活動的同時,我們看到西方社會對春節的好感和興趣也在與日俱增。在美國,總統每年都要在中國的農曆春節向全美華人表示節日的祝福,美國的紐約州甚至把春節那一天定為全州的法定節日。不僅中國的春節越來越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接納,中國的漢語、傳統文化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現在全世界已經有了數百家孔子學院;而“中華飲食征服了全世界的胃”更不必説。顯然,我們是絕對不會同意其他國家的人們把這些變化説成是他們的文化正在受到來自中華文化侵略的證據。如果我們自己把洋節、洋詞、西餐在中國的容身驚呼為受到了文化侵略,豈不是奉行了雙重標準?

  在看到西式快餐遍佈中國大江南北的時候,我們還看到西式快餐本身也在不斷適應中國國情發生著變化,努力進行本土化的改變,努力打造中國地方企業的形象。例如,為了吸引中國消費者,擁有更多的中國市場份額,肯德基陸續推出“皮蛋瘦肉粥、香菇雞肉粥、牛肉蛋花粥和安心油條”等極具中國本土特色的食品,不斷挖掘和滿足中國人的文化情感需求,實現本土化策略。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中華文化的“肯德基化”與肯德基的“中國化”其實是同步進行的。

  即使在西方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影視産品領域,進口影片在影響中國影視文化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顯示出中華文化的痕跡。例如,由美國夢工廠動畫室歷時兩年半製作出的3D動畫片《功夫熊貓》在全球市場的巨大成功,難道不是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共同的成功?

  因此,對於這些不同文化相互交融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我們不要太過緊張,過分緊張不是弱國心態的一種表現嗎?文化的吐故納新和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互交融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式。若我們無法擺脫文化上的自卑心態和弱國心態的控制,自困于“文化侵略論”的藩籬,反而不利於中華文化的復興與發展。其實,就中華文化五千年乃至更長的發展歷程中,封閉的時間遠比開放的時間短,所以中華文化才能夠一直髮展至今,雖歷經坎坷但始終能夠延綿不絕。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中原黃河文化海納百川的産物,沒有各少數民族文化與域外文化的滋養,怎能成就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説,每一種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和文化內核,隨著跨文化交流活動的進行,不斷融入外來文化的一些元素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具體形式,但要使一個民族完全移植其他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心理,則是難以想像的。姑且不論沒有哪個民族會有這樣的要求,即使一個民族想完全西化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全盤西化在實際的操作層面上,只能代表落後國家在制度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一種全方位的學習和模倣,而不可簡單地從字面上去理解與聲討。

  日本從明治維新時期,就提出了全盤西化的策略,但在全盤西化了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卻常常感慨于日本文化能夠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得到那麼好的保護與傳承。其實,先進的文化,真正有競爭力的文化,有內生發展能力的文化,能夠不斷從異質文化中主動汲取營養的文化,是不害怕什麼文化侵略的。

  毋庸諱言的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目前還有很大差距。面對差距,緊張、警惕、防範都是自然的本能反應,這樣的反應雖然很好理解。但絕非正確的理性選擇。

  真正理性的態度應該是強大自我,而非通過阻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來進行自我保護。如何強大自我呢?恐怕還是要從我們目前的制度入手,進行文化體制改革。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輝煌燦爛,恐怕世界上沒有人敢否定中華民族的文化生産力和中華文化的內生發展能力。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和中華文化的內生發展能力,不過是受到了現在這種不盡合理乃至落伍的經濟文化體制的制約無法發揮出來而已。體制變革,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