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政策紅利”變味

時間:2014-09-29 14:45   來源:人民日報

  一些小微企業融資難,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近期出現的一些新現象值得關注:曾經大喊“貸不到錢”的小微企業,有的變成了“金融二道販子”,將從銀行獲得的信貸資金轉貸給房地産企業,賺取豐厚利差。

  曾經的資金“困難戶”為何能做起“錢生錢”的生意?

  小微企業之所以資金有富餘,得益於各項“政策紅利”。近年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已成全社會共識,各項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的優惠政策陸續出臺。然而,對於部分小微企業來説,獲得的資金要往哪投,也是一個難題。企業經營環境的改善並非一時之功,如今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市場前景難料,轉型升級壓力不減,不少小微企業經營環境不容樂觀,因此不敢輕言擴大生産,有資金也難找投資門道。

  與此同時,市場的資金面並不寬鬆,全社會資金成本高企,特別是國家宏觀調控限制的一些領域和行業更是貸款無門,如房地産和産能過剩行業,這些企業往往對資金價格不敏感,動輒開出年利率接近20%的高價,汲取各個渠道資金,自然也“看上”了屢受信貸政策優惠的小微企業。資金供需雙方對接,一旦小微企業主發現,其轉貸銀行所得的利息高於投資實業的盈利,將貸款轉貸給房地産商就成了一項自然而然的選擇。

  不僅是小微企業,一些大企業也參與到資金的倒手中。自2013年以來,銀行委託貸款業務迅猛增加。央行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委託貸款增加1.35萬億元,同比多增了2393億元,委託貸款成為僅次於銀行貸款的最大信貸來源。發放委託貸款的企業多數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在銀行獲得的貸款過億元,甚至上十億元,利率水準相對較低。一邊從銀行以低成本借錢,另一邊是發放委託貸款。委託貸款的來源究竟是自有資金,還是銀行信貸資金?難以厘清。

  資金在社會上蜿蜒流動,負面作用顯而易見。金融的本質是錢盡其用,盤活閒置資金,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然而,當前的資金轉貸將資金引入了國家宏觀調控限制的行業和領域,與産業政策和信貸政策背道而馳,延緩了結構調整的進程,另一方面,這些高風險的資金也變相抬高了全社會的資金成本,削弱著實體經濟發展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轉貸帶來的風險正在不斷放大。近來,委託貸款頻頻逾期,其中房地産行業成為委託貸款違約的“重災區”。尤其是小微企業的參與,更需要引起重視。小微企業風險識別能力弱,由於借貸資金規模小,對債務償還的約束力也弱,抵禦風險的能力不足,所受的損失也更大。然而風險最終都會傳導到銀行,帶來系統性風險,其危害不可小視。

  追本溯源,控制資金轉貸的蔓延,銀行是一個關鍵環節。實際上,企業轉貸資金、成為“金融二道販子”的問題一直時隱時現。為何信貸資金總是陷入“倒貸”怪圈?這與銀行過於追求業務規模,推行片面績效考核指標不無關係,在轉貸過程中不乏銀行推介、牽線的影子,這樣,銀行一方面放出貸款,做大規模,獲得收益,另一方面又變相提高了中間業務收入水準,可謂一舉兩得。改變這種局面,恐怕還得從銀行自身的績效考核模式入手。

  這一新現象也給我們啟示:小微企業面臨的難題不單純是“缺錢”。如果沒有好的發展機會,資金也無法有效利用。因此,要真正為企業排憂解難,還需多管齊下,逐步破解企業發展方方面面的瓶頸,構建良好經營環境,否則企業拿到錢卻無路可投,繼而當起“金融二道販子”,就會讓好政策變了味。(歐陽潔)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