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雲的網際網路思維説開去

時間:2014-09-09 09: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馬雲是一個典型的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人。目前,阿里巴巴是支援網際網路範圍經濟的中國企業之一。馬雲在紐約講因小而美。在我看來,他正在沿著財富的基本面成為中國首富。

  但究竟何謂網際網路思維?雖然這個概念,最近已經熱到蛙聲一片的程度,所有懂的、不懂的一齊亮開了嗓門,齊聲歌唱。他們説網際網路思維——免費、低成本、快速、極致……我只能説:總結得很全面,除了漏掉了核心,沒什麼其他毛病。

  漏掉了什麼核心呢?漏掉了生産方式這個基本面。有什麼樣的生産方式,就有什麼樣的思維。在小農生産方式下,只能産生小農思維。同樣,網際網路思維也不可能偏離網際網路特殊的生産方式,而現在入行四五年的人談網際網路思維,最大的弱點就是偏離生産方式這個基本面,只是一些主觀隨意的成功學歸納。

  偏離基本面歸納網際網路思維,有一個特點,只在招和術的水準描摹。網際網路思維在這種描摹下成了江湖方術,網際網路企業家成了點子大王,網際網路被膚淺化為耍小聰明的把戲。我從網際網路在中國誕生看到現在,按周“實況轉播”網際網路發財致富現狀,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基本的事實:搞網際網路九死一生,死的90%裏,偏離基本面的投機者死的概率最大。我忠告大家,網際網路有極高的不確定性,照搬過去的成功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所以不要輕信從成功學中總結出的所謂“網際網路思維”。輕信往往會讓你成為成功率中的分母,而不是分子。

  什麼是那個決定著網際網路思維的生産方式呢?這裡不能完全展開,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找找感覺。大約在2004年前後,我陪同美國學者派恩到清華大學,他講體驗經濟,我做中方點評。我知道派恩還是“大規模定制”的首倡者,所以順便向他請教。他説了一番話,大大出乎我所料。他説許多美國人錯誤地理解他發明的大規模定制一詞。他本意是,大規模指工人,定制指農民。大規模定制是指把工人和農民各取一半,取農民定制的優點,去掉規模不經濟的缺點;取工人大規模的優點,去掉不能定制的缺點。這意思相當於説,網際網路生産方式,實際是一半農業生産方式,一半工業生産方式,各取其優點的一半,去掉缺點的一半形成的。

  這是迄今為至,我聽到的對農民、工人和知本家的生産方式辯析得最清晰的説法。以網際網路企業家為代表的知本家,他們之所以有不同於小農思維、工人思維的特殊思維方式,不是因為他們的點子多,而是他們的生産方式,既不同於農民,也不同於工人,因為他們要大概率地活下來,就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思維。而現在99%以上的人,都沒有指出這一點。所以我説他們偏離了基本面。網際網路思維可以説是汲取天地之靈氣,也就是吸收了人類歷史上農業文明思維與工業文明思維後,經揚棄(肯定一半、否定一半)形成的新思維。當前,至少80%的人,沒有指出網際網路思維與農業文明思維(一種強調差異化、個性化定制的思維)的聯繫是什麼,否定之否定在哪,説明其悟道還是不透。

  前兩天的一個上午,在哈佛大學那個挂著豬頭的門口前,我對經濟學家薛兆豐説,我有一個和全人類不一樣的想法,我認為網際網路思維的源頭,在1933年的哈佛大學。張伯侖當年出版的《壟斷競爭理論》,在歷史上第一次成體系地論證異質性和差異化的經濟性。差異化經濟不經濟這個問題,是網際網路以及網際網路思維的根。

  我不是因為到了哈佛大學才這麼説,這兩年我一直在寫文章探討這個我認為是網際網路核心的問題。本來,差異化生産方式如果很經濟,農業生産方式就不會被無差異的工業生産方式超越;但無差異(同質化大規模的傳統中國製造)如果經濟,工業生産方式就不會被差異化的資訊生産方式超越。現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結論是:差異化從需求上經濟,但在成本上不經濟。我對薛兆豐説,只有你畢業的美國西北大學的潘澤教授認為,差異化在成本上也可以經濟,但這個結論還沒有成為主流。

  只有差異化生産方式不經濟這個經濟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在均衡水準上有解(而不是在媒體水準上有解),網際網路經濟是否站得住腳,網際網路思維到底成立不成立,才能有最後定論。因為只有這個問題接近網際網路問題的十環靶心:大規模的工業製造經濟(無差異經濟),是否真能被它曾超越過的差異化經濟(小農經濟),在更高的網際網路水準上重新超越,否定之否定地轉型到大規模定制甚至個性化的經濟。其歷史背景在於,有五千年農業文明個性化定制傳統的中國,能不能在工業化完成後,借助網際網路思維,超越沒有農業文明而一直在從事大規模生産的美國?

  我以為,除了馬雲,現在國人的網際網路思維水準,主要還停留在媒體記者、暢銷書寫手理解力能達到的水準。但隨著思想解放的深入,理論的突破,人人都會達到馬雲那個高度。網際網路思維對不對,取決於網際網路實踐對不對,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