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惠志華撰寫了《試析蘇州市職業乞討群體現狀》報告,從人數變化、性別年齡、出現規律、流出地區、乞討所得等多個角度剖析了在蘇州進行職業乞討人員的真實狀態。報告稱,職業乞討人員每天的收入大約能有四五百元,每月的收入起碼過萬;救助站工作人員甚至從一些乞討人員身上發現兩本房產證及港澳通行證;到了時令季節,大閘蟹也是職業乞丐桌上的“常客”。(7月24日澎湃新聞)
世界上有兩種乞丐,一種是為了生存的乞丐,另一種是為了生活的乞丐。
前者往往是真真正正的乞討者,他們乞討的目的為了填飽肚子,為了能夠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後者往往境界高些,他們沒有衣食之憂,但卻陷入了另外一個困局——希望借乞討發家致富,至少是回老家蓋洋房,江湖有言,“城市是天堂,馬路是錢莊,討完三年飯,回家蓋新房”。聽起來,還很勵志。
更為勵志的,自然不只是“回家蓋新房”的豪言壯語,而是那些已經扎根在城市的職業乞丐。加上報道中提到的標配——兩套房、每天收入四五百甚至更高、天天大閘蟹,讓許多城市里的屌絲與擼瑟,頓時找到了新的生意經與生存門道,從而產生了柳暗花明的快感,哭著喊著要辭職去當職業乞丐。就像是他們能夠放下自己的小資基因與白領情結,能夠躺在炎熱的大馬路上、勇敢地接受路人的白眼與“嗟來之食”似的。
職業乞丐,再為成功,賺錢再多,不過也是這個社會里的非正常人。他們必須把人格掰成兩半用,一半寫滿了卑微、淒慘和孤獨,另一半則寫滿了驕傲、優渥與所謂的尊貴。人格的分裂、生活的分裂乃至于做人的分裂,不會讓這個群體感覺到幸福。他們就如同官場里那些一面談反腐,一面真腐敗的官員一樣,內心對社會愛心、公平正義和道德良知已經完全麻木。即便你用針去扎他們的肉、扎他們的心,也根本沒有任何條件反射,也不會針出一滴血。
一個生活體面且有尊嚴的人,即便拿著不如職業乞丐的月薪,也斷然不會羨慕乞討者的所謂成功。他們必須要研習《乞丐的自我修養》,他們每天都在裝與不裝之間度過一半是明、一半是暗的“鬼魅人生”。而這樣的人生,自然不是你想要便能要的。即便前途無量、錢景開闊,你是否已經有勇氣放棄當下的所有去與他們為伍了呢?
客觀來說,乞討現象的存在,除了經濟上仍然有一個“底子薄”的問題,也有社會救助體係不夠完善的“硬傷”。
職業乞丐,也是乞丐;他們必須依存于真正的乞討現象。從理論上講,只有社會更加發達了,貧困不留死角了,整個社會的收入水平達到所謂的中等發達程度了,乞討現象才會自然而然的消亡。職業乞丐,也才會自動消失。即便乞丐算得上是一門職業,也完全沒有什麼穩定性可言。實際上,正常的人也不會去羨慕這樣的人生。
消除乞討現象,必須要求政府和社會建立起真正發達而健全的救助體係,而不僅僅是廢止“收容遣返”。更主要的,它能夠讓真正的乞討者都能找到衣食無憂的家園,能夠讓仍然處于貧困和溫飽線上的山區人民拿到一些微薄的額外收入。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為了生活和生存而出賣人格和尊嚴、不顧體面與舒適並消耗社會愛心的職業乞丐。(王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