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雙眼睛看人選人

時間:2014-07-17 13:16   來源:人民日報

  對年輕幹部,以“不錯”或是“不行”的模糊評價,來簡單決定其“上下”,是不負責任的

  孟子見齊宣王縱論治國理政之事,談及用人,這位“亞聖”説:“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這段話,説的正是選人用人要兼聽兼採,才能識得真金、選出賢人。

  “用多雙眼睛看人選人”,近日,中央召開優秀年輕幹部選拔工作座談會,中央領導提出“多到基層幹部群眾中、多從群眾口碑中了解幹部”,切中了新時期年輕幹部培養選任工作的要害。

  “知人善任”,善任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識人不準,往往會出現用人不當、用人失誤。現在很多年輕幹部,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各方面知識都很豐富,會説會寫會辦事,有心有力有幹勁,這些都是優點。不過,他們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比如,一些人是從家門到校門再到單位門的“三門幹部”,缺少處理基層複雜問題的能力;一些人把群眾視為管理學上的對象,對群眾感情不深、關切不夠。魏源曾説,“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選人用人難,選用年輕幹部,更難。

  對於幹部年輕化,鄧小平曾提出,“不是只講年齡這一條,還要德才兼備。”“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對於資歷尚淺的年輕幹部,以“不錯”或是“不行”的模糊評價,來簡單決定其是“上”還是“下”,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對他們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感覺和印象上,必須健全考察機制和辦法,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深入了解。

  了解年輕幹部,就像是交朋友,一個辦法是走近他身邊。帶上“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近距離接觸,多角度考察。觀察他對重大問題的思考,看其見識見解;觀察他對群眾的感情,看其品質情懷;觀察他對待名利的態度,看其境界格局;觀察他處理複雜問題的過程和結果,看其能力水準。就像《論語》中説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個人還有什麼能隱藏的呢?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幹部業績在實踐,幹部聲名在民間。“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幹得好不好、德行廉不廉、操守嚴不嚴,群眾心裏有桿秤。對於選好人用好人,這是多麼有用的資源、多麼可靠的評價!“舟覆乃見善遊,馬奔乃見良禦”,到環境整治一線、重點工程現場、流動人口聚集區等,看一看實績表現;走訪一個社區、一家貧困戶、一個聯繫村等,聽一聽群眾聲音。通過實地考察,增強直觀認識,才能形成對一個年輕幹部的客觀評價。

  我們有民主推薦制度,有民意測評制度,有任前公示制度,這些都是暢通幹部選任中民意表達的制度設計。現實中,一些地方選用年輕幹部出了問題,也往往是由於忽視了群眾的意見、遮罩了群眾的監督。或是急用現找、突擊性、大規模提拔,或是拉郎配、拔苗助長、違規破格提拔,甚至是鑽空子、找漏洞,搞“蘿蔔選用”“火箭提拔”。這幾年,從湖南湘潭“連升多級”的27歲副縣長,到廣東揭陽“子承父業”的80後副縣長,都是如此。其實,群眾對那些有能力、有幹勁、有激情的年輕官員,是信任和擁護的,年輕幹部焦三牛等當年也曾引起爭議,但民眾了解了他們的成長歷程與工作業績後,對於他們的“進步”給予了認同,這就是一種民意基礎。在選用年輕幹部時,多幾雙眼睛看,多幾雙耳朵聽,多幾條腿走路,既是選人用人的責任,也是對年輕幹部的保護。

  詩有言: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書有言: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不管對社會管理者還是對社會成員,選好人、用好人都十分重要。堅持五湖四海、唯賢是舉,堅持統籌把握、符合實際,堅持重在平時、注重民意,堅持嚴格標準、嚴守程式,就一定能把優秀的年輕幹部培養好、選拔好,讓他們成為我們事業的新鮮血液、新生力量。(張 鐵)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