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年輕化”催生反腐新課題

時間:2013-08-30 14:18   來源:人民日報

  不正之風是滋生腐敗的溫床。那些跌倒在事業起跑線上的年輕幹部,普遍沾染了不良作風,最終掉進了腐敗陷阱

  提起腐敗分子,不少人便會在腦海中浮現其出庭受審的“慣有”形象:頭髮花白,面容滄桑,行動遲緩……而近日,從不少主流媒體報道中,人們發現,腐敗分子中的“年輕面孔”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貪官年輕化”現象成為熱議話題。

  年齡不大、走上關鍵崗位時間不長,但作風腐化墮落、涉案金額觸目驚心,這是近年來曝光的“年輕貪官”的普遍特點。挪用學院項目經費近300萬元供個人揮霍,私賣出版社圖書牟利數百萬元之巨,搞權錢交易收受他人財物逾1600萬元……個別墜入貪腐深淵的年輕幹部的所作所為,令人瞠目結舌,也催人反思:一些幹部風華正茂,既有高學歷,又有較強工作能力,卻為何“壞事學得這麼快”呢?

  照理説,在紀檢監察部門反腐利劍高懸、公眾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的氛圍中,剛獲提拔任用、走上重要崗位的年輕幹部心態,與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59歲心理”決然不同,應當掂量出得失輕重,珍惜大好機會,為事業和人生開創一個更好的明天。然而,據北京市海澱區檢察院統計,2008年至2012年間,該院查獲“年輕幹部”為主體的職務犯罪案件10件10人,幾乎均為任現職不久或提拔不滿5年;而今年前5個月,廣東省紀委所查處的大要案中,不乏“70後”、“80後”的高學歷官員,級別也呈上升趨勢。這説明,年紀輕和高學歷不是拒腐防變的靈藥,“幹部年輕化”也不意味著“腐敗風險降低”。從“59歲現象”到“35歲現象”,恰恰反映了關口前移的緊迫性,這是必須破解的反腐敗鬥爭新課題。

  不正之風是滋生腐敗的溫床。那些跌倒在事業起跑線上的年輕幹部,或愛財如命,或貪圖享樂,或生活糜爛,普遍沾染了不良作風,思想一步步變質,行為越來越瘋狂,最終掉進了腐敗陷阱。正如一位反腐專家指出的,年紀輕輕就“四風”纏身,不知道敬畏法律,不屑于深入群眾,蛻變成腐敗分子也就指日可待了。這再一次警示我們:作風問題無小事,必須從每一個幹部的起跑線上抓起。日前,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強調“預防腐敗必須從狠抓黨風建設入手”,突出了糾正“四風”、改進作風之於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貪似火,無制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每一個當權者都容易濫用權力”。在這個意義上,腐敗與年齡無涉,卻與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的權力緊密相連。例如在河南中牟、四川簡陽等地,年僅二十四五歲的大學生村官,嚴格意義上並非國家工作人員,竟也能利用職務之便,套騙土地補償款,鑄成大錯。相對而言,年輕幹部承載的期望更重,幹事的空間也更大,無疑更應通過完善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將其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既是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也是對年輕幹部最好的愛護。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很多罪行深重的腐敗分子,自我毀滅的起點常常是思想作風上的小問題、小毛病。青絲要知廉潔早,莫待進牢愁白頭。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對年輕幹部而言,更需認認真真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及早掃除作風之弊、行為之垢,方能紮緊預防腐敗的防護網,不讓事業和人生毀於貪腐。(李浩燃)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