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寄份材料”的群眾路線內涵

時間:2014-05-07 13:19   來源:南方日報

  昨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執行局局長劉貴祥以微博“評論”的形式回復網友,針對“法官干預案件執行”的舉報,他表示:“你可以給我寄份具體材料,包括法律文書等,説明詳細情況。信封表明微博字樣。”此舉獲得網友紛紛“點讚”。

  事實證明,網路輿論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通過網路進行有效的官民互動,匯集民智,聽取民意,排解民怨,也成為各級黨政機關工作的常態。網路其實帶來許多在現實中不易察覺的線索與資訊,但這需要官員有主動而為、接受監督的魄力與立場。在司法領域,踐行群眾路線的力度很大程度決定著建立司法公信力的成敗。公正審判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法的內在精神要求,其核心內容就是要求法官嚴格依法審理、裁判和執行案件,做到不偏不倚,不護不損,保持中立,離開“公正”談“群眾路線”,就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司法為民不僅要求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也要反映效率的要求,遲到的公正等於不公正。一個漫長的訴訟,當事人除了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與物質壓力外,還要長時間生活在忐忑、痛苦與無奈之中,法院的司法權威性、公信力也同時受到人民群眾的拷問。法院執行局,是國家機關中為數不多的以貫徹執行力為己任的機構,執行法官手握執行權,對於拿不到判決兌現的執行申請人而言,執行局就是他們最後的救命稻草。“給我寄份具體材料”的表態正是踐行群眾路線的應有內涵,也因此,劉貴祥法官在微博的評論引得網友紛紛頜首稱讚。

  推而廣之,踐行群眾路線,對於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來説,都不是一句空泛的政治口號,需要用一言一行來踐行。“網上聽民意、網下解民憂”,利用網際網路了解民情、為民辦事,已成為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新課題。群眾從“陳情”到“上網”,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網路賦予“群眾路線”全新時代內涵。一方面,網路完善了群眾訴求表達和民生求助的渠道,確保廣大群眾話有處説、苦有處訴、難有處解、事有處辦;另一方面,網路問政有利於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重視網上群眾工作,走好網路群眾路線,成為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抓手。當然,網路是虛擬的,社會是現實的。群眾的期待不僅停留在“我問你聽”“我問你答”的表達訴求上,而是希望反映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在“觸網”中躬身實踐,花大力氣多辦實事,下真功夫多解難題。努力把解決群眾提出問題的過程,變成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把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變成群眾長期受益的過程。我們期待該案件中的申請執行人能獲得應有的賠償,也期待越來越多的案件或者事件能在踐行群眾路線中獲得有效解決。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把群眾路線的踐行付之於制度的建設。黨的群眾路線能否真正得到落實,還取決於各項制度能否真正轉化為黨員幹部的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因此,應當健全制度落實的責任、考評、問責機制,保障制度的準確執行和違反制度的嚴苛懲戒。要嚴厲追究違反制度、變通執行制度的行為、加大懲罰力度,黨的群眾路線才能順理成章回歸預期。如此,在將來我們也就不會對“給我寄份材料”的表態過於欣喜,因為這應成常態。(洪 丹)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