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為何對漢語“純潔性”持戲謔態度?

時間:2014-04-30 15:22   來源:浙江日報

  如今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英語不僅成為官方語言,也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語,民族語言大有送進博物館之勢。這不能不説是人類文化生態系統的一種損失。背後國家之間話語權、文化競爭力的此消彼長,更值得警惕。

  有研究者説,現在人們張口就是WiFi、iPhone之類的漢英雜燴,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此話一齣,網友們就開始了一段英譯漢接力:“今天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PM2.5)又爆表了”;“請問,非常重要的人(VIP)候機室在哪兒”;“送你一個動態影像專家壓縮標準音頻層面3(MP3)”……顯然,網友們試圖以其一貫的幽默表達,來凸顯漢語純潔性乃至危機這一話題的滑稽。

  這是個有趣的現象。有趣不僅在於“漢語純潔性”這一話題本身,更在於不少普通民眾對這一話題的態度。為什麼很多人要對自以為滿懷公義的研究者,報以戲謔甚至嗤之以鼻的態度呢?

  漢語的純潔性雖是學術話題,但語言跟人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普通民眾就有了參與的熱情,這是輿論熱議這一話題的原因。其次,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進步,很多人對外來文化表現得更加開放,這促使他們認為漢語中夾雜幾個英語單詞,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最後,更重要一點,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發展至今,不僅促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的你中有我,也帶來了語言的交融。在這種大時代背景下,英漢雜糅反而被一些人當作時髦。

  我們不能説學術性話題民眾就不該插嘴。但平心而論,研究者的本意,不是潔癖式地反對任何英文單詞在漢語語境中的出現。他們擔憂的是大範圍的英語“零翻譯”式直用。理性看,其批判邏輯並非沒有道理。為什麼在早些年,我們可以將“Nokia”使用為“諾基亞”、“Sofa”使用為“沙發”、“Hardware”使用為“硬體”,而如今“iPhone”、“CEO”、“CBD”這樣的詞更多卻是直用?自晚清以來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我們有很多對應外來詞彙的經典漢化,難道今天我們已失去了創造性使用母語的能力?還是置身於文化的高強度碰撞中,我們已懶於這種文化的置換和對本土文化的堅守?

  這恰恰是問題所在。與英語“零翻譯”介入漢語的危害相比,這種對威脅的不以為意,甚至恥笑居安思危者,其實才更可怕。一些人對語言危機嗤之以鼻,認為這根本沒什麼大不了。這其中固然有包容外來文化的雅量,但也不免有對問題極簡化之嫌。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是必須的,但倘若我們無節制地傾拜西方的強勢文化,把母語純潔性遭到破壞理解成對先進文化應有的包容,這恐怕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有人説,漢語也會被吸收進英文詞典,但那都是在被英語化之後,你見過有多少漢語以方塊字的形式出現在英語中?

  語言存亡,具有長期性。在某一個時間節點談論語言純潔性危機,不可能會得到民眾的普遍感官驗證。但語言變化是一種趨勢。今天一個iPad,明天一個iPhone,長此以往,不斷蠶食,漢語危機並非沒有可能。如今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英語不僅成為官方語言,也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語,民族語言大有送進博物館之勢。這不能不説是人類文化生態系統的一種損失。背後國家之間話語權、文化競爭力的此消彼長,更值得警惕。

  當然,語言活力,説到底,取決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本身的生命力。這些年,中文影響力在增強。一度港臺腔在內地蔓延,而今“兒化音”也在港臺一些人中頗有市場。很多漢字以音譯的方式進入英語詞典。説到底,保持母語純潔性,固然需要自我珍視、規範使用,更需要綜合國力來墊底。當前,中國經濟政治軍事實力在不斷攀升,但顯然文化軟實力還有待增強。這是保持漢語活力和純潔性的希望所在。(王玉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