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應成新社區“標配”

時間:2014-04-28 12:28   來源:人民日報

  通過考核、問責等制度動力,讓學校追上城市建設的步伐,成為新社區的“標配”,破解居民“上學難”問題就有了更多手段和空間

  “14萬常住人口的片區,沒有一所公辦學校,公辦學位嚴重不足。”日前,深圳市寶安區的數百名家長表達了他們的愁與盼。

  小區建得快、學校建得慢,這種現象並不少見。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片新城區、新社區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然而,住房供應面積上去了,教育資源的供給量卻嚴重不足,“生多校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學位壓力越來越大。

  讓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既是義務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也是城鎮化建設中政府必須承擔的政治責任。現實中,一些地方之所以熱衷於建大樓卻忽略教育、致力於開發房地産卻“忘記”配建學校,與狹隘的政績觀有關,也折射出短視的利益驅動。在一些人眼裏,商業項目是搖錢樹,興建學校是賠本買賣;高樓紛起是立竿見影的政績,教育投入卻是百年樹人的慢工。

  有什麼樣的思想立場,就有什麼樣的價值排序,也就會有什麼樣的現實走向。大樓鱗次櫛比,小區錯落有致,卻沒有幾所像樣的學校,缺乏公平的教育資源配置,那麼新建的社區也將在權利洼地中逐漸失去活力。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鬼城”、空城,教育等公共服務功能的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往往是重要原因。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是土地城鎮化,也不是水泥城鎮化,除了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更體現在“三重”:重服務、重品質、重人文。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是城鎮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公共服務既體現在“高大上”的基礎設施,也蘊含著公眾最關心的教育、醫療等公共産品。實際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已經明確規定,根據城鎮常住人口增長趨勢和空間分佈,統籌佈局建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文化設施、體育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

  下好先手棋,才會少些後遺症;把百年大計落到實處,才不會有一時之憂。“先蓋樓、後興學”的老路已經積弊重重,在城市擴展、社區新建過程中,“教育優先”的理念亟須強化。目前,一些地方已經出臺政策,根據當地人口規模,應該建什麼學校、建多少學校,已有量化標準,突出了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配套。通過考核、問責等制度動力,讓學校追上城市建設的步伐,成為新社區的“標配”,破解居民“上學難”問題就有了更多手段和空間。

  有人説,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一種投資,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最偉大工具。“一樹春風千萬枝”,打基礎、利長遠,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從最薄弱的片區做起,從呼聲最強烈的地方入手,學校一所一所地建,規劃一個一個地落實,城市將會贏得更為堅實的未來。(王石川)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