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來矯正代發論文歪風

時間:2014-04-18 09:57   來源:光明日報

  “代發一個版需要上千元,代寫費用另計”,媒體調查發現,今年職稱論文代發“身價”漸漲,畸形的産業鏈已然形成。

  某種意義上説,公開發表論文的確是個人研究水準的一種證明。上個世紀有關方面主張把發表論文列為職稱評審的依據之一,初衷固然不錯。此一制度設計,在一段時期內也確實有積極的作用。但是,舊的制度不可能永遠管用,新的體系必須在現實情況的變化中建立和刷新,否則我們就得為因循守舊付出代價。

  時下的情形不容樂觀:一方面,幾乎所有行業的職稱評審,都機械化地強調論文發表數量、發表刊物的級別;另一方面,為了評職稱、套待遇,幾乎所有專業技術人員都削尖腦袋發表論文。很多人是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而非基於對學術研究的興趣。於是乎,職稱評審與發表論文之間形成了簡單的邏輯關係——你要,我給。論文的學術和思想屬性漸被忽略,它甚至只是評審流程上的一件物什而已,譬如一塊墊腳的石板,半截敲門的磚頭。

  這樣説會不會言重了?沒有。論文在時下流行的“代寫代發産業鏈上”,就全然沒有半點尊嚴,根本就是一種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代發甚至代寫。你嫌貴了討價還價,我嫌便宜了要求加點兒。代表一個國家研究水準的學術論文,成了菜市場上的青菜蘿蔔烤紅薯。此真可謂當今學術之大不幸也。

  於是乎,中國學術論文的年産出量世界第一,但其影響、國際認可度總體上卻不盡如人意。出現這樣的問題,怨誰?各個行業的職稱評審委員會?體制如此,他們亦別無他法;怨期刊社與代發公司合謀?期刊要改制,不收版面費何以生存;代發公司充其量只是供需之間的掮客而已;怨國人學術道德低劣,不走正道?不花錢,正常途徑根本滿足不了自己的論文發表需求——武漢大學教授瀋陽估算:全國學術期刊一年只能發表論文248萬篇,而背有論文發表指標的人數達到1180萬……

  我們索性不要去苛責誰,想想出路在哪吧。歷史經驗證明,這個出路不是其他,就是改革。自我革命式的全面改革。改革現有的學術評價體制,以實際成果而非紙上文章論英雄;改革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彈性化看待論文、外語等指標,更多地注重學術綜合水準;關注現存的學術期刊窘境,找到一條學術期刊嚴肅性與市場化同時抵達的路徑;堅決反對學術論文的代寫代發,建立學術誠信檔案,以及靈敏的學風矯正機制。

  藥方好開,熬藥也不難,但難就難在這一劑劑苦口之藥,誰先帶頭來吃?改革業已達成共識。現在需要的就是從你我做起、當改即改的積極和果斷。病疴已深,不能耽誤。再苦的藥,也要一捏鼻子,咕嚕咕嚕喝下去,中國的知識分子應該有這個魄力。(李思輝)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