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需做好“發展加減法”

時間:2014-03-27 10:03   來源:人民日報

  能不能把環境擺在正確的位置,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關係,檢驗著治理者的能力

  幾則關於環境問題的最新報道,讀來牽動人心。

  一則,是關於一個偏遠小村莊的命運。湖南省石門縣鶴山村,曾因傍依著亞洲最大的雄黃礦,擁有過令人艷羨的財富和榮光。然而近日央視調查發現,村裏9平方公里的土壤水體被嚴重污染,糧食難以生長,河水含砷量超標上千倍,全村700多人中,近一半人是砷中毒患者。

  一則,是治理層面的積極行動。國務院最近剛剛通過《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強調走出一條能耗排放做“減法”、經濟發展做“加法”的新路子,要求重拳打擊非法偷排、超標排放、逃避監測等“傷天害人”行為和監管失職瀆職,對相關企業、單位和責任人嚴懲不貸。

  站在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立場上,剖析鶴山村這個污染樣本,不無深切的追問和反省。

  早在1978年,鶴山村附近雄黃礦就因污染嚴重被關閉。遺憾的是,這座國有大礦關而未停,而是轉制為以雄黃為原料的硫酸廠和磷肥廠,企業的廢渣、廢水未經處理便直接傾瀉在廠區附近的小河裏。直到2011年,工廠才被徹底關停。然而,半個多世紀的污染排放,已經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鶴山現象”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甚至對立導致的惡果。曾經積累的財富因發展的不可持續而漸漸消散,資源長期超強度、無節制開採的危害卻一時之間難以消除。日前,國家環保部發佈2013年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顯示,僅3個城市各項污染指標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刺痛人心的事實令人警醒,先污染後治理的粗放發展模式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

  今天,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環境保護也被視作最大的民生工程。事實證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非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據測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付諸實施,將增加非農就業崗位260萬個,1元大氣污染防治投資可以拉動GDP增加1.25元。節能減排的“減法”與經濟發展的“加法”完全可以並行不悖,關鍵是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關係,以發展為環保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保障,以環境改善目標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關鍵靠制度。轉變發展方式,找到經濟、民生與環境的平衡點,法治是重要力量。通過法律規範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明確各自責任,提高破壞環境的違法成本,才能真正樹立起對環境和生態的敬畏。對於那些仍不能迷途知返者,需要出重拳揮利劍,以更嚴格的監管、更嚴厲的處罰、更嚴肅的問責,打擊污染環境的“傷天害人”行為,打擊監管中的失職瀆職。

  能不能把環境擺在正確的位置,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檢驗著治理者的能力。據報道,湖南石門雄黃礦區已啟動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方案,預算近14億元。撫平由來已久的環境傷痛,需要巨大的投入,也需要長期的過程。不管是遙遠山村的生態悲劇,還是城市裏的“呼吸之痛”,都在警醒我們,“向污染宣戰”亟須落實為行動,做好“發展加減法”,更需要從現在做起、從眾人最期盼的地方做起。(郝 洪)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