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上下篇”能否融會貫通

時間:2013-11-04 14:36   來源: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再次向世界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聲音。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會議以“讀懂中國”為主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以改革之鏡觀照中國、思考未來,確乎是把握髮展大勢的關鍵所在。

  所謂“進行時”,意味著改革大業如大江奔流不捨晝夜,往難處進發的足跡時時可見,向縱深推進的濤聲處處可聞。日前召開的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簡政放權的號角再度吹響,自幾輪大刀闊斧的“自我限權”之後,國務院的新部署,意味著中央對政府改革的頂層設計步入新階段。政府改革這篇大文章,“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明確的判斷,傳遞著清晰的資訊: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調動兩個積極性、實現同頻共振,事關改革的進展和成效。

  “上下篇”之喻無疑為理解改革進程提供了一個視角。中央的“上篇”破題立意、提綱挈領,地方的“下篇”鋪陳開來、精微演繹。“上下篇”需要整體構思、通盤考慮,更需要起承轉合、上下貫通,才能一氣呵成,把整篇改革文章做好。

  圍繞“轉變職能、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這一主題,今年以來,中央層面已取消下放334項行政審批等事項,簡政放權成為了深化改革的“馬前卒”和宏觀調控的“當頭炮”。知之不易,行之更難。砍掉數百項行政審批事項,衝破了多少觀念的障礙,又打破了多少部門利益的禁錮?中央寫就的簡政放權“上篇”可圈可點,也為地方的“下篇”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樣本。

  也應看到,目前中央層面仍有上千項審批項目,地方政府層面的審批項目多達上萬項。改革之難,不只在於問題多,更有對權力的依戀、關係的糾葛、利益的窠臼。有人説,以前的審批項目改革,是把與部門意見一致的“連肉帶湯”端了出來,隨著改革攻堅戰打響,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頭”。“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簡政放權越是深入推進,問題與矛盾就越發凸顯。

  比如, 一些領域出現了行政審批不減反增、明減暗增、“按下葫蘆浮起瓢”等亂象;一些部門難以走出“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一些行業雖然放寬了準入限制,但民間資本依然面對“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無奈興嘆。在一些地方,群眾“辦事難”的頑疾依然嚴重,跑幾千里辦不下一個護照、蓋幾十個公章辦不來一個證的“惱火事”時有發生。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類執行梗阻、歪嘴和尚唸經的現象警示我們,如果上動下不動、頭轉身不轉,改革就有可能虛晃一槍。在中央轉變職能的“上篇”加快書寫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下篇”尤須重點做好“接、放、管”的文章。有擔當、不截留地“接”,有規矩、不藏私地“放”,有章法、不卸責地“管”,既講“地方話”,更講“北京話”,才能將中央的部署、人民的期待、地方的發展等融會貫通,讓行政體制改革這篇文章出新出彩。

  一位廣州市政協委員曾算了一筆賬:如果把審批時限壓縮70%,當地每年能省下的建設資金利息就達30億元。而在全國範圍,由於簡政放權初見成效,今年以來各類企業登記數比去年同期增長25%,帶動了民間投資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長,其經濟和社會效益超出了預期。深化改革是最大利益之所在,然而,在改革發展進程中,“一個公章擋住一群人”、“一項程式蹉跎大半年”並不少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背後,是在思想和行動上“只算小賬、不算大賬”。

  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上下聯動、協同推進,更需正視“權力的陣痛”,不斷推進“自我革命”。文貴旨遠,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曾有“心正則筆正”的諫言,今天,揮寫改革篇章,不管是衝破思想觀念障礙,還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最重要的是秉持公心,堅持民意為先、舍利為公,不打“小算盤”、不搞“小九九”,才能義無反顧、一抓到底,寫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新篇。(本報評論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