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麼紓解“公平焦慮”

時間:2013-10-24 14:02   來源:人民日報

  有人這樣形容中國近1/3個世紀的改革歷程:前30年,解決了做大蛋糕和“先富”的問題;今後,在繼續做大蛋糕的同時,要解決好分蛋糕和“共富”的問題。雖然是一種比喻,卻耐人尋味。

  當今時代,“公平焦慮”已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心理。“知識不是力量、戶籍才有分量”的慨嘆,折射出教育公平的現實處境;一個具有事業編制的清潔工崗位,引來不少大學生競折腰,折射出體制內外待遇保障的差別……毋庸贅言,從教育、醫療到住房、養老,從收入分配到社會保障,當前改革面臨的問題,大多與公平正義有關。

  “我們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更高品質的就業,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既是對群眾“公平焦慮”的及時回應,更為繼續深化改革標注出“公平正義”的價值導向。改革是最大的紅利,但如果紅利難以體現到群眾切身利益上,改革如何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發展是硬道理,但如果成果不能惠及廣大群眾,發展如何獲得持續的內生動力?從這個意義上,“公平正義”不僅是推進改革的目標,更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幾十年前,詩人曾經用動人的詩句,寫下這個民族對未來的憧憬。時至今日,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改革已經駛入一片開闊而光明的海域。讓人人享有出彩的機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好,是黨和政府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而抵達這一夢想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升學、就業、辦企業、上項目、買房子……只有讓人們在各項涉及自身權益的事情中,依靠規則而不依靠關係,依靠努力而不依賴背景,改革才能獲得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政府才能贏得更多的支援。

  機會的均等,有賴於規則的完善。通過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市場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中國正在努力為每個人面前鋪上一條起點公平的金色跑道。然而,公平正義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既需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也要根據時代的條件現實地推進。對於今天的中國社會而言,從教育公平到機會公平,從制度公平到分配公平,從權利平等到人格平等,公平正義的概念已經拓展到各種領域,成為改革進程中的“剛需”。知之者不易,行之者尤難。面對現實國情和發展階段,那種“人人受益,無人受損”的普惠型改革越來越難以實現,改革常常面臨眾口難調、得此失彼的尷尬,遭遇“不是這部分人不如意,就是那部分人有意見”的兩難。在這種情況下推進改革、實現公平,其難度可想而知。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改革之路固然並非坦途,但也正是因為“無限風光在險峰”,更需改革者拿出涉險灘的勇氣與擔當,具備走鋼絲的平衡與智慧,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當今中國,無論圍繞如何改革有多少分歧爭議,公平正義無疑是社會最大的公約數,也是改革的最大共識。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身份平等的堅冰;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消體制內外無形的“雙軌制”;進一步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讓人人享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唯有以制度和規則為公平正義保駕護航,才能讓公平正義照進現實,才能為中國夢想築牢堅實基座。

  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公平正義,本是人類共同的美好追求;在爬坡過坎、闖關奪隘的改革攻堅期,公平正義的訴求更加強烈。用改革的勇氣和擔當堅守公平正義,反過來,公平正義所激發的力量,也定能推動轉型中國涉過險灘、穿越激流,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本報評論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