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烏龍新聞層出不窮,從“取消高考英語考試”到“港校普通話授課罵戰”,從“丈母娘送賓利”到“鳳凰傳奇解散”,五花八門、林林總總。經常上午看到一條令人興奮的消息,剛要推而廣之,下午辟謠帖、更正帖就跟著出來了,讓人措手不及,心有餘悸,一不小心就傳了謠。
觀察這些假新聞,有些是從較權威的傳統媒體報道出來的,有些是從擅長標題製作的新聞網站傳出來的。無論“烏龍”産自誰,這些新聞的原始素材無一不來自網路:有微博上含糊不清的只言片語,有論壇上紅極一時的八卦熱帖,有移花接木的網路神圖,有網路名人們的盲目轉發。雖然不能將虛假新聞的責任全部怪到網路上,但網路在虛假新聞的製作和傳播流程中的確難辭其咎。
近來各地集中打擊網路謠言的行動剝掉了網路光鮮的外衣,讓人們見識到網路謠言的殘酷真相,一些頂著網路光環的名流們也將為自己不負責任的言行付出代價。在看到網路謠言得到遏制、網路環境得到整治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當下的新聞環境、新聞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是否也存在著問題。
有人曾説,當下的新聞生産流程是微博等自媒體生産新聞,新聞網站和社交網站傳播新聞,傳統媒體跟在這些新聞後面忙著辟謠。這雖然是個玩笑,但也非常尖銳地指出了當前新聞業存在的問題:新聞生産不是在傳播網路消息,就是在為網路消息辟謠。目光緊盯網路,時刻不離微信微博,已經成為一些新聞從業者掌握的唯一技能。
打擊網路謠言需要對自媒體進行整治,需要打擊那些長期造謠傳謠者的囂張氣焰,但這不能成為唯一的整治內容。打擊網路謠言必須關注那些傳播謠言和虛假新聞的途徑和渠道,關注新聞生産流程中出現的問題,關注新聞生産人員的職業素養。
打開一些新聞網站,滿眼都是些驚世駭俗、聳人聽聞的標題和圖片,內容真真假假誰也分不清楚。有些時候,網民對微博上的內容可能半信半疑,但對新聞網站的內容卻有充足的信任,因此網站傳謠的危害要遠遠大於微博等自媒體。
不能要求每個微博用戶都拿到記者證,都按照新聞生産的標準來製作微博內容,但網站卻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承擔起新聞把關和新聞安全生産的工作。根據新聞真實性原則,刊發和轉載任何新聞報道均要核實,網路新聞也不例外。很多時候,微博無法核實的東西,網站編輯在發稿時簡單地核實就能避免“烏龍”、避免造假。但當前一些網站為吸引網民眼球,迎合網路輿論或社會熱點,不管真假便輕率刊發或轉載,甚至明知是假的還毫無顧忌地刊發或轉載,有些網路編輯根本就沒有新聞安全生産的意識,除了複製粘貼和製作添油加醋的標題外別無長處,這對網路環境的長遠危害比微博上轉發一個謠言要大得多。
“探究事實,不欺閱者”是新聞大家邵飄萍的第一信條,“不到現場不發稿”也曾經是很多新聞工作者篤信的圭臬。“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何況道聽途説、網路上扒來的線索和素材?
當然,技術發展,時代進步,資訊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今天新聞的傳播離不開網路,我們也不能指望每一個新聞發生時都有媒體記者在現場,但是媒體的責任不能丟,把關人的意識不能丟。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規定在2014年全國統一換發新版新聞記者證之前,對全國新聞單位的采編人員開展崗位培訓和考核。讓新聞人重塑新聞的信仰,希望這是個好的開始。 (呂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