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可否考慮各省錯峰安排?

時間:2013-10-06 21:08   來源:廣州日報

  今年是我國黃金周制度實施的第15個年頭,休閒出遊已經成為許多人度過假期的習慣。

  此時,國慶黃金周過半,人們在充分享受假期休閒之餘,亦不得不面對紛亂嘈雜環境中的種種尷尬:國內許多知名景區人山人海,景區“淪陷”頻頻上演,不文明出行現象也如影相隨……如何讓黃金周“保值增值”,值得各方思考。

  國慶長假,國內許多景區人滿為患。故宮大大超出接待量、長城上人流如織、西湖見人不見橋、鳳凰古城遊客摩肩接踵,華山索道前排起長龍,大理到麗江大塞車數千車輛被堵路中……其中以九寨溝為最,10月2號,因交通不暢,數千名遊客滯留山上,時間長達5小時,天氣寒冷,苦不堪言,並引發局部衝突,景區為此公開道歉。

  年年歲歲花相似,景區“淪陷”頻上演。去年國慶8天長假,故宮、長城、華山、普陀山、麗江、三亞、鼓浪嶼等景區也是不堪重負,幾乎“癱瘓”。九寨溝更是如此,深夜12點赴溝道路仍紋絲不動。可以預見,只要集中休假現狀不變,“望長城內外,人海茫茫”、“鼓浪嶼要被踩沉”的旅遊怪象明年也許還會繼續上演,而且範圍還將擴大,情況更加嚴重。

  針對九寨溝事件,有專家建議借鑒國外預約遊覽的做法,限制人流。暫且不説平時都是淡季、一年就指望黃金周大賺一筆的景區願不願意,遊客也未必能接受,舟車勞頓大老遠跑到景區,結果因為景區限制人流買不到票,白跑一趟對某些人來説比滯留在景區更不能接受。今年黃金周數據未出,去年約有一半中國人總超7億人次出行、旅遊,僅全國納入監測的直報景區點共接待遊客3424.56萬人次,就這剛性需求,怎麼“預約”?“池子”就這麼大,一下子將一條河的水注入,不溢才怪。

  正如數千萬人同時擠上高速公路享受“免費午餐”,公路成為“停車場”是必然的,超過13億中國人在同一時間進入假期,旅遊亂象也是可以預期的。景區再怎麼努力,也不能保證大多數遊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要説旅遊熱情,中國人未必不比別國高多少,但其他國家極少出現我國這種奇觀,除了人口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休假制度安排。國外普遍採用帶薪休假制度,職工可以自行決定休假時間,避免集中休假、扎推出遊現象。

  我國的黃金周制度自1999年開始實行,至今已有15個年頭,制度為“拉動內需、促進消費”而設計,然而,根據清華大學蔡繼明教授的專題研究表明,黃金周對旅遊經濟增長沒有實質性的正面效應,對經濟發展沒有明顯作用。此結論也可以這樣理解,黃金周只不過是將旅遊效益集中起來而已,對刺激消費作用有限。然而,黃金周的負面效應卻早已凸現,種種弊端,不言而喻。將國民休假制度當作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工具,異化是必然的,黃金周制度到今天已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有沒有比黃金周彈性更大、漏洞更小的代償機制?回答是肯定的。帶薪休假制度,將休假權還給國民,肯定是大勢所趨,未來破題之著眼點所在,但在當下落實有一定困難,尤其在一些企業難以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可以考慮以較大彈性的休假來修正刻板的黃金周制度?譬如將黃金周時間安排更週全一些,避免過於集中與折騰;譬如分區休假,全國按不同區域按不同氣候特點分散休假,甚至將假期安排權交由各省自行決定,局部分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錯峰”,緩解集中休假帶來的巨大壓力。相信只要願意反思,辦法還是有的。(練洪洋)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