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大數據不能各自為政

時間:2013-09-12 14:27   來源:人民日報

  最近一段時間,不少地方政府都在致力於政務數據的整合與應用,不少原本處於“深宅大院”的部門也紛紛開辦門戶網站。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門下大力氣研究實踐新技術、嘗試建立適應新管理模式的積極努力。

  這些動向背後,有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主觀要求,也有大數據産業加速形成的客觀環境。現在人們每天都被數據包圍:早上出門,電梯攝像頭記錄出行時間;到達單位,門禁卡記錄上班時間;上班期間,總控室記錄著每次電話的時長……有人説,“未來數據將會像土地、石油和資本一樣,成為經濟運作中的根本性資源”。大數據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電子商務公司根據每天的顧客點擊量和購買行為記錄,預測未來的潮流趨勢。政府部門一直是數據資源的“強勢”佔有者,囊括了人口、交通、衛生、社保、稅收、城市規劃等方方面面。盤活這些資源,對於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大有裨益。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有許多促進大數據産業發展的政策。工信部今年還發佈了《關於數據中心建設佈局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扶持政府機關使用雲計算新建數據中心。“數據治國”已然得到政策肯定,全國性的電子政務浪潮不可阻擋。許多地方都利用大數據時代的變革壓力和機遇探索管理創新。比如,北京市通過對城市汽車增長數據的量化研判控制措施,讓首都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的時間延後了11個月。寧波市人口基礎、自然資源、空間地理等數據庫已實現多部門、多系統共用,今年正準備啟動服務“智慧城市”的“政務雲”項目。

  不過,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不意味著政府相關職能就自然能夠乘勢順利轉型。相比技術的引進,政府自身的調試更為重要。幾乎每個政府部門目前都建成了比較完備的資訊化平臺,但是相關數據因為條塊分割,如一個個資訊孤島,缺少跨部門的資訊整合。買一套房子,需要填報十幾張表格,每張表格1/3以上的內容是重復的,讓人完全感受不到大數據的便利。其實,這些都是政府部門擁有的基礎數據,完全可以根據身份證號碼自動生成。無論是網路世界還是現實社會,這些各自為政的資訊高墻,使得互聯互通、資訊資源共用舉步維艱,成為電子政務未來發展的最大瓶頸。

  觀念和態度不變,即使手握利器,行政效率和服務品質也難提高。誰都知道“九龍治水”弊端多,即使現在大數據有辦法讓九龍成天“坐在一起”,但如果互相誰也不理誰,水還是治不好。曾有學者研究指出,每個時代都有那麼一群人,對新技術的到來表現出抗拒甚至恐懼,這類人群的共同特點就是害怕改變。聯接和整合各個部門的“資訊孤島”,是大數據時代公共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尤其需要克服惰性和守舊習慣,來一次政府理念的創新、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流程的再造。對於管理部門來説,這不僅是開工多少資訊技術項目的技術革命,更是調整自身運作的機製革命。(徐繼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