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田學仁買官的為何仍在崗?

時間:2013-09-04 14:43   來源:新京報

  行賄人要想得到免罰,就得走上法庭公開指證受賄人。

  據新京報報道,吉林省原副省長田學仁涉嫌受賄案開審在即,有些向其行賄買官的人卻仍在原崗位上。

  雖説有行賄行為不意味著行賄人必然要走上被告席,但據“兩高”聯合發佈的《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行賄數額在一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就應追究刑事責任。大量行賄人逍遙在法網之外,“不夠立案標準”顯然無法自圓其説。

  行賄人被免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主動交代”。其法律依據就在刑法第390條中,“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可現實中,依行賄人“主動告發”而導致受賄人案發的情況少之又少。

  從司法實踐看,行賄人的“主動交代”,多發生在被反腐機構或偵查部門介入調查之後,“被動”的意味其實更多些。在多數國家,這種“主動交代”還需行賄人出庭指證受賄人作為減輕或免除處罰的基礎條件。

  當然,我們得承認賄賂犯罪的查處確有其難點。賄賂的過程通常發生在兩人之間,很難徵集到目擊證人,也沒有犯罪現場可供還原。正因為賄賂犯罪的證據蒐集殊為不易,才有“污點證人”制度在國內的明滋暗長。但這種“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畢竟缺乏制度保障,又容易滋生司法腐敗。比如,“主動交代”的“主動”如何認定?什麼情況下可以“減輕(或免除)處罰”,什麼情況下又不可以?凡此種種都給了司法官員頗為寬泛的自由裁量權。

  由於缺乏足夠的資訊公開,民眾不清楚向田學仁買官者為何仍然在崗,對於行賄人為何得以免罰知之不多,質疑必然由此頻生。

  這需要有關方面回應社會關切。不過,解除公眾擔憂的最好辦法,就是通過修法來使“污點證人”制度化。行賄人要想得到免罰,就得走上法庭公開指證受賄人。這既是刑事審判“直接言詞原則”的底線要求,也是司法公開的應有之義。(王剛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