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的“中國夢”就是個好提案

時間:2013-03-06 01:10   來源:中國青年網

  首次作為政協委員的姚明不僅因為巨人身高顯得“鶴立雞群”,更因為他的明星光彩受到記者的圍追堵截,能帶來什麼提案更成為衡量他是真“參政”還是當“擺設”的焦點,搞得他不無抱怨地説:“如果我沒有提案,就會被你們判不合格?”“劉翔那時被你們逼得很慘!”專訪過程中,他三次強調:“被逼出來的提案永遠不是好提案。” 

  沒有正面回答帶來提案,就被一些人解讀為無提案,從而引來風言風語。3月3日政協會議開幕後,很快證實了姚明有提案,且下了不少功夫撰寫。儘管姚明沒有挑明他的提案內容到底是什麼,可對自己“中國夢”的解讀已經表明他在事關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思考上有著相當的深度與分量。 

  人們以為,在海外征戰多年的姚明心中的“中國夢”,一定有著遊子般的激情四射、滄桑感悟,其實不然。姚明説:我的“中國夢”是體育可以回歸教育,真正發揮鍛鍊體魄、啟人心智的作用。要改變原先體育僅僅是“為國爭光”、“為家鄉爭光”的概念,使其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要説這就是一個國際級體育巨星的“中國夢”,實在顯得太平淡;可要是從一個國家與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衡量,又顯得很不尋常。其不尋常之處就在於將最基本的常識非得讓一個榮譽等身的運動員説出來,才讓我們恍然大悟。 

  舉辦奧運會時,我們討論“更快更高更強”;舉辦全運會時,我們高喊“增強人民體質”,似乎我們的“舉國體制”與奧運精神的差距僅僅是金牌第一還是全民健身之間的鴻溝,可唯獨沒有人響亮地提出體育的本源是教育這一最基本的概念。 

  何謂體育?與這個最熟悉不過的詞語伴隨了一輩子的人,恐怕也很少認真想過。筆者也是由姚明所提才第一次去查詞典。詞典的解釋是:“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項運動來實現。”簡言之,就是通過身體運動實現的教育。運動是其手段,獲得教育才是根本。長期以來我們為什麼不往這方面想,因為從來就認為體育就是依靠身體的活動、運動,那個“育”字是怎麼貼上去的,不知道。 

  一個人、一個學校、一個行業這樣認為,大概還不要緊。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絕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為,危險就大了。可我們每個人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環顧現實生活的周圍,難道不是這樣嗎? 

  從小我們在學校或家庭裏就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學習與運動是“陣營”分明的壁壘:凡是腦瓜聰明、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是很少參加運動隊的,只有那些四肢發達、成績又差的人方為搞體育的料。小小年齡便選拔進專業運動隊(或體校)的他們,便註定以後與學習無緣,完全靠身體和運動水準決定了以後人生。一旦身體發育出問題或成績上不去,退役能當上保安是他們的基本就業去向。另一大從事“學習”考學陣營的人,體育運動便變得可有可無。考試任務緊了,體育課可以取消;教室緊了,體育場所是首先考慮的地方;近年隨著一些地方舉辦比賽跑死學生,很多學校便將運動會視為災禍,只要認為有危險的項目一律取消。 

  基層如此,上升到國家層面狀況同樣令人堪憂。在令國人自豪的奧運金牌數量雄立世界,由“舉國體制”供養專業運動員數量全球第一的後面,許多世界冠軍、金牌得主在殘酷的生命極限訓練比賽的背後,真正享受得到了多少教育,從來就是公眾詬病的話題。在這方面,姚明有深切體會,郎平有深切體會,李娜在“過山車”式的成績起落時被人指為“自身所具備素質”決定後,就更有深切體會。 

  作為運動員,姚明指出的是龐大的運動員群體所遭受的運動與教育的割裂狀況,但指向的卻是我們整個民族長期以來全民性地對體育認識上的誤區,可謂一針見血,振聾發聵。想想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可能都與體育相處,但何曾想過體育運動與生俱來的教育功能,它本身承載的啟人心智的重要作用?這麼大一個國家和民族將體育只重視了“體”的手段,而拋棄了“育”的本源,該是多大問題,又會演化為多大的危險! 

  姚明的“中國夢”,令人叫好!(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李而亮)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