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成為世界各國的“黃金周”,中國遊客成為全球出境遊最大動力源。無論是作為個體還是一個群體,中國遊客言行舉止備受關注,這是很自然的,完全可以理解。
在澳大利亞旅遊業大亨查爾斯 伍德沃德看來,中國遊客是澳大利亞“最豪爽的客戶”。英國有媒體稱只有中國人才能救世界經濟,甚至將中國遊客比喻為“天使”。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各國消費市場亟待拉動之時,走出國門的中國遊客確實很榮耀。增添中國文化色彩、顧及中國人語言習俗的服務,也足以給剛剛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帶來心理上的滿足。
旅遊是一种經濟行為,也是一種文化行為。遊覽過程中,中國遊客開闊眼界,增進對世界的了解。與此同時,世界也通過中國遊客更真實、更精準地把握中國。近距離觀察特別是直接接觸,最有助於消除生疏造成的誤解,形成立體完整的印象,建立起自然而又親切的關係。
應該説,中國遊客把中華文明優秀傳統和開放平和的精神風貌帶到世界各地,給人們留下的總體印像是良好的。道理很簡單,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會僅僅因為金錢而尊重我們,向我們張開熱情的懷抱。“天使”的美譽不應該僅僅是經濟實力的代名詞。不過,也確實有個別中國遊客言行舉止有欠妥之處。近年來,一些中國遊客不排隊、不講衛生、大聲講話、不遵守交通規則等行為受到外國媒體關注。泰國《民族報》近日的讀者來信反映,一些中國遊客的舉止有違泰國風俗習慣,讓人感到有點兒煩。其實,一些問題我們自己也注意到了。一條中國遊客在國外隨手亂扔垃圾的照片受到關注,上萬網友在留言中期盼中國遊客文明素質不斷提高。
上述現象有些是國內不文明現象的自然外延,有些恐怕也是剛剛走出國門的中國遊客無意之舉。文化交流往往受一些規則制約,比如尊重對方風俗和法規。這不僅需要一種意識,同時需要預先做些功課、填補必要的知識。當然,也需要得到有提前量的善意提示。
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國形象的流動載體,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微觀中國”的組成部分。世界眼裏的中國形象未必像我們所期盼的那樣完美,傾聽批評性意見肯定不那麼舒服,但有助於我們增強自省意識。從這個角度看,同外部世界的意見互動是有益的,將幫助我們不斷實現自我完善。
春節出境遊漸漸落下帷幕,留下的思考仍將繼續。(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