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發祝福敷衍友情,該如何改變

時間:2013-02-15 11:01   來源:紅網

  “數字化年俗”在為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時,也遭遇沖淡年味的爭議。春節期間,許多人收到短信、微博、微信群發的拜年祝福,陷入“回還是不回”的糾結。如今,不少年俗越來越“數字化”,拜年祝福、採購年貨、甚至放鞭炮、包餃子,都變成了智慧手機、平板電腦上的“虛擬應用”。專家指出,技術能模擬“儀式感”,卻不能用形式感滿足情感溝通的節日內核,親朋好友間還是多見見面多説説話,才會更有年味。(《文匯報》2月10日)

  數字化應用對我們的生活産生影響,可以以相對不那麼嚴謹的方式分為兩部分,一是重構了社會關係連接,讓我們得以建立覆蓋更廣、連接更為便利、兩個或多個節點的相互連接更趨鬆散的社會關係;二是改變了購物、出行等生活方式。這種影響在春節期間得以較為集中的體現,可以説成是“沖淡年味”,讓人唏噓感慨,但需要注意的是,被沖淡、被改變的遠非春節,也包括日常生活。

  短信、微博、微信群發拜年祝福等做法,實質上體現出鬆散、淡薄乃至敷衍的朋友關係。這種關係的形成,當然不可能就是在春節時期,而是來源於平時。因為我們對社會資本投入變得更少,我們需要“維護”的社會關係又大大擴展了,攤在我們與特定某個朋友之間的感情自然不可能再像過去那麼緊密。

  與之同時,數字化應用環境下,實質上連接並不緊密的朋友之間,交流內容中動輒充斥“親”、“親愛的”、表情(愛你),素未謀面的網友(博友、微信好友)跟帖、留言、“@xxx”時也大大方方的亮出“求交往”一類的半真半假或者純粹戲謔的親密話語。看上去,網路時代、社會化媒體時代,我們在社會關係中可以輕而易舉的實現全面化的親密無間,但在一片鬧騰之中,大家心裏都很清楚,那不過是説著玩兒的。該孤獨的,還是得孤獨過年。既然如此,輪到過年的時候,即便有條件見面交流的眾“好友”,還是會選擇數字化應用來表達祝福,反正華麗麗的祝福語網上一搜一大堆,説得肉麻一點兒也沒多大關係。

  年俗的“數字化”,包括採購年貨、放鞭炮、包餃子等,甚至純粹變成了智慧手機、平板電腦上的虛擬應用,同樣是“數字化”對日常生活的改變延續到春節的體現。具體來説,相關社會人群在網上消費、購物(通過快遞收貨)、休閒娛樂的習慣已經養成,自然不可能在過年的時候就徹底改弦易轍。

  正如有關專家所指出的,技術能模擬“儀式感”,但這種模擬的儀式、形式不能滿足人的情感需要,因而要改變網路時代、社會化媒體時代“年味”太淡的情況,我們應盡可能創造親友見面、聚會等機會和場合,通過面對面的溝通讓我們的社會關係真正得以部分強化。當然,“年味”太淡,從根本上是因為都市化、數字化改變了我們日常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新建和維護社會關係的方式,過年期間的親友祝福陷入敷衍化這樣一種令人尷尬的現象只是上述改變的集中表現而已。要避免過年時候的尷尬,我們在平時就要盡可能多的增強社會資本投入,珍惜我們認為靠得住的朋友,以心交心,讓數字化為友誼的建立和強化服務而不是起到相反的作用。 (鄭渝川)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