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問些群眾的“惱火事”

時間:2012-12-31 13:21   來源:人民日報

  群眾的惱火抱怨並不可怕,相反,它是我們工作得失的檢驗,是改進工作的尺規,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執政資源

  提問是一門藝術。許多時候,提問的方式和角度,往往決定著回答內容。換句話説,想聽什麼回答,就會有什麼提問。

  日前,在湖北恩施冒雪走訪村民時,李克強副總理一句“有什麼惱火事”,引發了村民“吐槽”,也引起了媒體關注。走訪考察,如何問出真問題、怎樣溝通真感情?這種提問方式,頗有啟示意味。

  “有什麼惱火事”?它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就在於打破了“一團和氣”的對話慣性,改變了“報喜不報憂”的彙報思維。談成績還是看問題?聽套話還是要諍言?歲末年終,對走訪基層、噓寒問暖的領導幹部來説,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

  展示好的一面給人看,本是人之常情。這些年來,為迎接上級考察,少數地方嚴密部署,對地點“精挑細選”、對人員“重重把關”,有的還準備“腳本台詞”,進行“指導培訓”。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相信群眾會道實情、吐真言。當展示成了演示,彙報成了“表演”,就少了許多坦率和真誠,也讓“人情”變了味,越了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上級想多看成績,基層的粉飾雕琢自然會多一些;如果上級想知道群眾“有什麼惱火事”,想看看基層“沒有準備的地方”,下級求真務實的風氣則會濃一些。因此,去基層看什麼、問什麼,既體現著執政理念,也關係到作風導向。

  我們歷來強調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客觀地總結成績、看待成就,有助於鼓舞幹勁、堅定信心。但正如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國家治理,要避免用總量掩蓋平均、用平均掩蓋差距,就必須在宏觀之外,更多地關注具體問題;在成就之外,多看看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在改革發展的攻堅階段,對問題矛盾如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僅會貽誤消除弊端的時機,還會使問題難上加難、風險越積越多。正所謂,成績不説跑不了,問題不説不得了。

  “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要有“問題意識”。有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問題;群眾的惱火抱怨並不可怕,相反,它是我們工作得失的檢驗,是改進工作的尺規,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執政資源。只有善於引導群眾説大實話、提真問題,勇於到群眾意見大、怨聲多的地方去,才能真正做到問政於民知得失、問需於民知冷暖、問計於民知虛實,使決策更加符合群眾意願,贏得群眾發自心底的擁戴,築牢改革發展穩定的根基。

  馬克思曾説過,一個問題,只有當它被提出來時,意味著解決問題的條件已經具備了。在新的發展階段,這個“問題”如何提,考驗著態度能力;這個“條件”是什麼,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我們的求真務實。(范正偉)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