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難改更須改

時間:2012-12-28 14:24   來源:人民日報

  中宣部近日發出《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再次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的文風;強調説真話、寫實情,杜絕脫離實際、內容空洞和“應景”文章;要力求報道簡短精煉,直截了當,要言不煩、意盡言止。

  中宣部就改進文風作如此具體的要求,並不多見;內容之細緻、實在,讓人們眼前一亮,精神一振。

  中央改文風的倡導,由來已久。70年前,毛澤東就借延安整風提出整頓學風、改進文風。2010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的講話批評了假、長、空的文風,提倡短、實、新,讓人印象深刻。問題是,我們從小就學習《反對黨八股》的名篇,在實際工作中卻常常不自覺地做了“八股文”的奴隸。一些僵硬刻板的報道,連媒體人自己都不愛看,甚至有“誰寫誰看、寫誰誰看”的自嘲。由此可見,改進文風殊為不易。

  我們不得不追問的是,改進文風,為啥這麼難?

  思想上不夠重視,改文風就難。以為文風是形式,是外在的花架子,新聞報道講客觀,只要把事情陳述出來,把過程説清楚,就行了。至於能不能吸引讀者,都不重要。豈不知,形式反作用於內容,本身就是內容的一部分;衣著打扮、“穿適合自己的腳的鞋子”,都是氣質的外在體現。

  對新聞規律尊重不夠,改文風就落不到實處。沒有時時“在路上”的狀態,難有鮮活生動的素材和發現;沒有讀者喜聞樂見的創新表達,難有衝擊力和影響力。採訪手段再現代化,代替不了面對面交流。自説自話,就會忽視受眾需要和感受。黨報黨刊首先是媒體,不是工作簡報或表揚欄,工作性和新聞性的關係必須處理好。

  沒有長效機制,改文風就會成為一陣風。倡導改文風,善始易善終難。必須輔以制度和規範,才能抵禦惰性和積習。糾正不良文風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這次中宣部要求各級黨報黨刊制定具體方案,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機制,把改進文風的要求體現到稿件使用、業務考核、業績評價、評獎表彰中,確實是打到了點子上。

  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不除,改文風就容易成為空談。文風是作風的體現。政風不改,官氣不除,文風就難改。群眾熱切盼望中央八項規定,能成為改進黨風政風的契機,從根本上推動改文風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對於黨報黨刊來説,傳統優勢不是因循守舊的理由,宣傳引導不是不求創新的藉口。改進文風,讓報道變得有用又好看,既是群眾的呼喚,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誠如一位資深記者所説:作風不是“風”,它是一種習慣,一種堅持,一種養成,一種素質。當每個個體的自覺努力匯聚成一股洪流,必然會吹起一股清爽質樸的新風,拓展出一片改革創新的天地。(劉成友)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