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銀行與象徵價值

時間:2012-11-12 13:28   來源:北京晨報

  每做一件好事,都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存入公交公司為員工所開的“道德銀行”賬戶中,當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量,還能兌換相應的獎品。浦東公交金高公司推出了這項“好人好事不白幹”的活動。(《東方早報》11月11日)

  雖然説道德的本質是個體自治,但道德的範疇又不僅僅限于自治——道德的“生效”,還需借力同聲共氣的集體環境。無疑,“道德銀行”在此過程中充當的是一個培育平臺的角色。

  不過,也有人對這種道德培育方式狐疑滿腹,“道德貨幣化,這是不是過於功利?”“道德都可以買賣,那還有什麼不能買賣?”我倒覺得,這未免過於矯情。

  一方面,不管你承不承認,道德在各種行業、各種場合已經越來越稀缺:為了多增加收入,醫生可以過度診療;為了爭搶一個座位,乘客可以拔拳相向……我們一邊執著于“道德靠自覺”的心理認同,卻一面迷惘于“道德總是不自覺”的道德生態,而如果繼續讓這般“道德悖論”糾纏下去,“道德重建”恐怕只能流於空談。因之,與其談論道德,不如踐行道德——哪怕它最終被證明並不可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道德銀行”設立的本意。“道德銀行”的重心落在道德培育而非物質獎勵。它所表達的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暗示。通過一種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制度化渠道,建成公序良俗的平臺,最終讓公共道德噴薄而出,沛然莫之能禦。

  社會的進步,不是靠一幫精英去觸碰道德的上限,而是靠普通人一起,一點點抬高道德的下限。我們可作如是觀:浦東公交金高公司推出的“道德銀行”也是抬高道德下限的嘗試。(王言虎)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