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代購紅火,正不正常 ?

時間:2012-09-14 10:29   來源:工人日報

  前不久,因多次大量攜帶從韓國免稅店購買的化粧品入境,偷逃海關進口環節稅113萬餘元,離職空姐李某被北京市二中院一審以走私普通貨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消息傳出,引起不小震動。

  隨著近幾年電子商務的發展,海外代購已發展出一個龐大的市場。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1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國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已達241億元人民幣,預計2012年將達480億元。而2011年,中國連鎖商業巨頭蘇寧的銷售收入在同比增長四分之一的情況下,也僅為184億元左右。

  在這241億元人民幣的交易中,多少是合規合法、沒有偷逃關稅的交易,相關部門並沒有相應的統計。在李某被判刑的同時,這些龐大市場的交易者是否都要受到法律的嚴懲?目前來看,是一件相當不確定的事情。因為這涉及一個龐大的群體。

  由此産生的問題清晰可見:法律如果對某一社會行為的追責存在著相當的偶然性,被刑責與免於刑責的邊界不清,法律就起不到應有的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的作用,法律的公正性和嚴肅性就會受到傷害。

  所以,解決海外代購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嚴格執法本身,而在於分析這個龐大市場之所以形成的原因。

  有人説,是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為海外代購開拓了便捷的實現平臺。但科技的進步從來都是社會和市場進步的體現。電子商務發展的本身,當然不具備追責意義。

  問題的關鍵,還在於為什麼會有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

  海外代購市場龐大的原因之一,在於價格因素。海外貨物進口時,需要支付10%的關稅、17%的消費稅,以及增值稅、海關檢測費等一系列稅費。有報道稱,2000元人民幣左右的化粧品,在完成一系列稅費徵收環節,正規銷售時,價格已經超過3500元。這也就意味著,海外代購一旦繞過這些徵繳,可以獲得的利潤已經快接近商品本身的價格。這是多麼大的吸引力啊!

  剖析進口商品徵稅的原因,應該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財産性關稅,也就是説,徵稅的目的在於提高政府財政收入。另一個方面,則是保護性關稅,也就是説,徵稅要保護國內産業的升級。

  保護性關稅的徵收,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國內相關産業的發展存在一定問題。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海外代購商品中,化粧品和奶粉兩項相加佔比在40%左右。這兩類商品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很多人對國內此類商品高度不信任。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説,是三聚氰胺事件造就出了海外代購奶粉市場。

  數年前,一部電影裏有句臺詞流行一時,叫“物質極大豐富,人民為所欲為”。這句調侃臺詞的意思,是中國經濟已經高速發展,大家想吃什麼、用什麼,都可以得到滿足。數年之後,海外代購市場的突然火爆告訴人們,原來大家離所謂“為所欲為”還有不小的距離。

  從這個角度來説,解決龐大的海外代購的關鍵,並不在於把多少人抓起來處罰,而在於國內相關産業要發展起來、成熟起來,真正對得起自己的消費者。如果某一個行業總是問題不斷,消費者用腳投票則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在事關身體健康的問題上,多少禁錮也擋不住人們的嚮往之心。而有龐大需求的地方,一定就有龐大的市場,這條被屢屢證明的規律值得我們銘記。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