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撒錢不如大方減稅

時間:2012-08-30 10: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近,不少地方政府紛紛提出加大對企業的財政扶持力度。比如珠海市決定拿出8.9億元作為支援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青島市某區出臺十條經濟發展扶持政策,決定每年安排10%的可支配財力,對全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給予扶持。此外,深圳、廈門、雲南等地也有類似動作,不知道這算不算“地方投資7萬億元”中的一部分。

  無利不起早,政府給企業撒錢,不是不求回報的。財政扶持政策主要是財政部門根據政府産業發展規劃,運用財政政策資金支援企業發展、扶持企業做大做強,以培植財源,促使經濟長期健康地發展。因此,政府闊綽大方地給企業撒錢,實際上是“支援企業是手段,培植財源是目的”,最終希望出小錢收大錢。

  不過,在經濟增速放緩、出口下滑、房地産行業受調控、各地土地財政吃緊、建設項目受影響、稅收受到較大衝擊、財政收入下降的背景下,各地財政扶持政策恐怕更主要的是為了“穩增長”,假産業規劃引導而行。“穩增長”不只是國家層面的要求,也是各地政府的現實問題。增長不“穩”,稅收下滑。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為54932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同比大幅回落19.8個百分點,這是多年來所罕見的,對各級政府的壓力可想而知。

  從一般意義上講,稅源的規模也就是GDP的規模,稅收收入應與GDP保持基本同步,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但是,我國的財政支出壓力比較大,尤其是行政支出龐大,需要以較高的稅收幅度來維持正常或不正常的、包括三公消費在內的行政性開支。一旦稅收大幅回落,開支壓力就會驟增。前些時候,我聽一個官員説,由於該區利稅大戶某企業行情不振,利潤下滑,該區稅收立馬捉襟見肘,“連發工資都困難”。這當然是席間的笑談,但財政收入下降,確實讓官員憂心忡忡。

  大方撒錢能給企業打強心針,但優勢比較,不如大方減稅。首先,政府撒錢雖然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仍不脫把政府當經營主體,以行政干預市場之嫌。減稅則是尊重市場的做法,會大大激發經濟活力,刺激企業增産開工,擴大就業,培植豐厚稅源,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惡性迴圈。其次,直接撒錢是定點投放,只會讓少數(重點)企業受惠,眾多處境艱難的中小企業無此福氣。如果把有限的扶持資金像撒胡椒面一樣都撒一點,又形不成扶持重點,起不到引導作用。而減稅是普惠的,能從更大的面上去培育經濟元氣。同時,結構性減稅對整個經濟發展具有無形的引導作用。再者,政府拿錢去支援部分企業,這個錢要麼靠多收稅費來補充,要麼要靠債務融資來維繫,前者使困境中的企業雪上加霜,後者助推貨幣超發,最終都要轉嫁到所有市場主體身上,貌似大方的撒錢行為有損不足而奉有餘之嫌。合理的減稅不存在收東家補西家,也不存在為獲財政扶持而競爭,有利於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

  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減稅之機限制政府收入增幅,壓縮三公經費,為建立透明的現代政府奠定合理的稅收基礎。危機也是轉機,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