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破解人口難題

時間:2012-07-05 10:37   來源:解放日報

  今年7月11日是第23個世界人口日,中國的主題是“讓家庭健康、和諧”。因為家庭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單位,承擔著生育、消費、教育、贍養等多項基本功能,體現著擔負社會責任和享受發展權利的統一。

  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對家庭的組成與功能要素都産生了重大影響。以上海為例,借助人口普查的基礎數據,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當前家庭的一些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一是家庭總戶數增長較快。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戶數超過825萬戶,比2000年增加了295萬戶,超過了同期人口的增長幅度。二是家庭規模呈小型化的趨勢。2010年上海家庭戶平均人數為2.5人,比2000年減少0.3人,與1949年戶均4.9人相比,縮減更為明顯。三是家庭的婚姻狀況變化較大。一方面,全市常住流動人口增長較快,近年來婚姻登記中兩地婚姻比例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由於離婚數量也較高,家庭重組的數量增長成為必然的結果。四是老齡化家庭數量不斷增加。獨居老人和純老家庭的數量增長明顯,尤其是有3個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戶已不在少數。

  由此可以判斷,當人口規模、結構、素質,以及人的觀念、居住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時,必然會帶來家庭要素和功能的變化。今後,人口老齡化將長期存在,而家庭規模的小型化,組成的多元化和結構的多樣化,必將對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結構穩定的能力、代際更替的能力和贍養服務的能力帶來很大的挑戰。家庭發展能力建設和家庭功能的修復,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明確將“提高家庭發展能力”作為未來人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家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統一,應對家庭部分功能缺失帶來的挑戰,以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筆者建議可以從家庭、政府、社會、市場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家庭應有的功能要積極歸位。家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還需要家庭功能的不斷修復來解決。我國的文化價值觀突出了“家”的地位,奠定了長幼有序、鄰里相安的社會規範,維繫了基層社會的內在迴圈。時至今日,有些內容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傳承和倡導優秀的家庭文化價值觀,將尊老、敬老、和諧、和睦作為衡量家庭功能修復的重要標準。

  二是政府的基本責任要主動到位。政府在完善社會管理、擴大公共服務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面,承擔著基本責任。在促進家庭發展方面,要發揮政策傾斜作用,積極利用稅收調節、社會救濟、市場準入等政策杠桿作用,重點關注特殊群體和家庭的民生需求問題,做好工作統籌,發揮多方的積極性,從制度保障層面,解決家庭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

  三是社會建設的作用要及時補位。目前,社會管理和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對家庭的保障和發展也産生了積極作用。比如,在社區居家養老方面,通過大力開辦老年日托所、助餐點等,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同時也切實減輕了部分家庭的養老負擔。除此之外,社會組織的培育與參與,社會公益力量的引導與互助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將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四是市場力量要體現引領地位。家庭部分功能的缺失,除了可以通過自身修復、政府保障和社會互助解決之外,還有市場這一不可替代的力量。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和觀念的逐步轉變,可以通過家庭購買服務的方式,滿足不同層次的優生優育、養老、家政服務等需求。所以,家庭需求的産業化是大勢所趨,而發揮市場的引領作用,既是對現實需求的滿足,也是對市場規律的尊重,更是解決家庭相關問題的智慧選擇。(文/趙勇 上海市人口計生委副主任)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