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産業資本“走出去”步伐

時間:2012-07-04 13:33   來源:中國證券報

  “産能過剩”是所有製造業大國都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兒”。更為重要的是,重工業化的産業背景將延長中國製造産能過剩的存續時間。全球經濟危機倒逼中國製造業格局必須做出重大調整。

  金融危機以來,受外需萎縮、貿易壁壘、通貨膨脹、國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出口産業嚴重受阻,這也激化了國內“産能過剩”的矛盾。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步入下行週期,社會總供給明顯大於總需求,伴隨存貨同比的持續顯著上升,産能過剩的矛盾日益突出,整體宏觀經濟也步入了 “去産能化”階段。

  不過,“産能過剩”並非此次危機獨有。歷史上,我國曾出現過兩次“産能過剩”,分別是1996-1999年和2005年前後。但與前兩次“産能過剩”不同,本輪“産能過剩”是重工業部門的普遍過剩。近幾年,我國“産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2006年國務院將10個行業列為“産能過剩”行業,而到2009年“産能過剩”行業幾乎翻了一番,達到19個。目前,我國製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産能閒置,35.5%的製造業企業産能利用率在75%以下,不僅鋼鐵、水泥、汽車、紡織等傳統産業過剩,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産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産能過剩”。

  “産能過剩”也並非中國獨有。巴塔耶在1949年的《消耗》一書中指出,任何增長都是有限度的,個體增長觸及極限後,就不得不將原本用於增長的過剩能量消耗掉,保持自己不致崩潰。當年,美國馬歇爾計劃和日本製造業産能輸出正是依靠産能釋放保持了美日經濟系統的平衡。

  1948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對外援助法案》,美國用其生産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國家,“馬歇爾計劃”開始實施。1948-1952年,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給予西歐的經濟援助達131.5億美元,其中贈款佔88%,其餘為貸款。拋開“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戰略意圖不談,計劃本身就實現了“雙贏”。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西歐國家的國民生産總值增長25%,促進西歐聯合,邁出走向歐洲一體化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馬歇爾計劃”及時消化了美國自身的過剩産能,鎖定了歐洲的後續採購方向。由於該計劃把信貸援助轉化為商品輸出,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産和對外貿易,為保持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

  日本製造業海外投資的最大經驗是建立了國內生産和海外生産的雙向拉動。20世紀60-70年代,為了緩解國內製造業的過剩産能,日本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採取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順貿易偏向的投資戰略,通過將比較劣勢産業部門漸次外移,不僅形成了母國與投資國之間垂直分工,帶動本國技術和設備出口,而且通過大規模海外投資,使其製造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轉向具有高附加值生産率的金屬工業、化學與機械工業等,。

  中國可以借鑒美日經驗。毫無疑問,當前中國調整製造業結構、淘汰落後産能,加快産業整體升級勢在必行。每次大危機都是一次洗牌的機會,未來在全球産業格局調整中過程中,國際分工價值鏈將引起産業佈局的重新分佈優化。中國要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實現“低位保持、中位擴張、高位滲透”的目標。

  首先,對於紡織、鞋帽等傳統産能過剩行業,可以通過“走出去”在其他國家生産、當地銷售或出口産品,繞過相關國家的貿易壁壘;其次,加快汽車業等行業的過剩産能輸出,加快佔領新興市場迫在眉睫。目前,中國汽車産能結構性過剩嚴重。自2011年以來,中國汽車業正在進入增速回落期,2011年的銷售量僅增2.5%,而汽車業産能進入爆髮式增長時期,預計2015年中國汽車産能將達到3250萬輛,三年後汽車年銷量要增長一倍。因此,加快汽車業“走出去”,佔領非洲、亞洲和拉美等迅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意義重大;最後,在産能過剩的風電設備、多晶硅、光伏太陽能電池等新興行業,可以通過發展“技術追趕型”對外直接投資,充分利用發達國家先進技術集聚地的反向技術外溢,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有利於國內相關行業的結構升級。

  從時間週期看,中國的“産能過剩”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有所緩解,因此積極主動地創造外需,加快中國産業資本“走出去”,積極推進“産能輸出”戰略,不僅可以緩解內部供需矛盾,也必將為中國的全球化發展帶來更大的收益。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