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多些“普惠”少點“特供”

時間:2012-06-26 11: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週一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香港的肉和菜基本上都是依靠內地,現在內地有許多專門供港的菜場、豬場等,內地給了香港很大的支援。在供港食物方面,國家質檢總局、廣東省都做了很多工作,現在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在全世界都是很難得的。(《廣州日報》6月24日)

  99.999%的食品安全率,這一近乎食品安全“零風險”的標準,打上“內地製造”的標簽,讓內地人百感交集、五味雜陳。一方面,這讓人們相信內地也能生産出來足以讓全世界側目的高安全食品;另一方面,內地人會哀嘆為什麼我們就享受不到這樣的食品安全保障?

  或許有人會説,保障供港食品安全是一項“政治任務”,加之供應香港的食品數量有限,完全可以通過特供菜場和豬場之類的方式,集中力量實現食品安全,並不具有可複製性。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如果香港的食品安全源自“特供保障”,那麼,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顯然不是“特供保障”出來的。數據顯示,多年以來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甚至要高於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食品出口的合格率。

  如此高的食品安全率,説明內地企業不僅具備保障食品安全的能力,而且這也是一種常態化的能力。應該説,不管是供港食品還是出口食品,其安全性保障都是來自嚴格的監管。畢竟,內地食品安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畢竟,僅從立法數量上看,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是位於世界前列的。

  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規則,之所以能夠在供港食品和出口食品上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企業非常清楚,一旦産品安全出現問題,自己就要為之承擔非常嚴重的後果。供港食品自不待言,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輕則遭遇退貨,企業商譽受損,重則遭遇索賠,企業要付出巨大代價。

  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體,既不天然地是喪心病狂的“黑心商家”,也並不必然是“卓越品質的造就者”,成為或者説選擇成為什麼,關鍵要看它處在什麼樣的制度環境中。正如那句我們都耳熟能詳的話,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供港食品和出口食品的安全系數大幅攀升,正好説明企業的誠信品質、品質意識和所處的監管環境有直接關係。

  不同的制度環境有不同的企業行為,所謂“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企業的誠信問題固然需要譴責,但更需要反思,為什麼有時候企業會非常誠信,而有時候企業甚至一點基本的誠信都沒有?供港食品和出口食品其實是一面最好的鏡子,照出我們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監管存在著太多需要落實到位的地方。當內銷産品也能夠享受到供港食品的安全保障時,説明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就是“普惠的”而非“特供的”。(賀方 原題:食品安全“零風險”不是做不到)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