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距離不遠”挑釁“醉駕一律入刑”

時間:2012-06-20 11:22   來源:華西都市報

  酒精測試結果超出醉駕標準兩倍多,檢察院提訴判刑兩個月,卻被法院以“駕駛距離不遠”為由,免究刑責。近日,這一發生在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辦官員莫王松身上的故事,成為全國輿論的焦點。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龍崗區人民法院至今以“涉密”為由,拒絕公開此案判決書。

  現實是過往的延續!當年那條“醉駕一律入刑”的曖昧表述,正在如今衍生種種後果。因為,一旦規則絕對化,公眾便可嚴格比照判斷,於是“醉駕不入刑”儼然是不可接受的例外……只是,另一個必須記起的細節是,最高法副院長張軍又曾表示,“醉駕並非一律入刑”——權威發聲尚且未口徑一致,司法實踐又怎可循章辦事。

  “莫王松醉駕而被免刑”,公眾感到難以接受。這種“不接受”背後,人們的心態無疑很複雜。一方面,部分人仍不能放下,對“醉駕必入刑”的偏執迷戀;另一方面,即便有人認可“醉駕未必入刑”,也難以淡看“免刑”與否的巨大彈性;除此,所謂“駕駛距離不遠”的免刑理由,以及藉口“涉密”拒絕公開判決書的做派,更是令人反感。

  千人同聲的質疑,實是基於不同的思路。於此,有必要加以區分。首先要説明的是,無論從各地的司法實踐反饋來看,還是基於下位法與上位法不得衝突的常識,“醉駕一律入刑”都缺乏正當性:恰如“莫案”中某檢察官所言,“醉駕而被免刑的案例,也是有的”;且,刑法明確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鋻於此“醉駕一律入刑”天然缺乏法理支援。

  關鍵之處仍在於,在默許“醉駕不一律入刑”的前提下,法官判處免刑與否的自由裁量權,又該如何壓縮?無疑,不得不為的糾偏動作是,司法條文應將“醉駕免刑”的情況一一排除。立法,是一門邏輯縝密的科學,無論採用概括式、列舉式,抑或其他撰文方式,不留下空白地帶,畢竟是起碼的要求之一。

  “莫案”之惑,應置於更宏大的司法背景下理解。該案中,無論是揚言“涉密”拒絕公開,還是祭出荒唐的免刑理由,無一不肇始於“法律文本的不週全和難以自洽”。不妨回溯下,刑法修正案(八)著名的第二十二條,“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並處罰金。”

  此類表述,不自覺兜售著某種“嚴法”的面相,無意中建構起,“參照執行”就可裁斷的絕對化幻景。但代價是,實存的“醉駕不入刑”,被進一步模糊化和主觀化了。那麼,可以説莫王松一案,並不是法律正義的倒退,而是立法疏漏的必然後果。(然玉 原題:“醉駕免刑”,個案之外有同根)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