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道德的生産者,而不是消費者

時間:2012-06-13 10: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3歲女童琪琪懸挂4樓陽臺,一“黃衣男”徒手爬上3樓防盜窗,足足將女童托舉了十余分鐘,在女童獲救後他默默離去——“托舉哥”的默默離去,並沒有阻止他的火。他的事跡在微博上被火爆轉發後,媒體開始了一場尋找“托舉哥”的活動。“托舉哥”被找到了,雖然這個可愛的年輕人一直説“不要把我當英雄”,但那套已經運作起來的“英雄塑造機制”是停不下來的,“托舉哥”不可阻擋地成為了英雄,媒體盛讚他,官員慰問他,政府獎勵他,民眾圍觀他,一直找不到工作的他收到了無數企業的橄欖枝。

  “托舉哥”顯然很不習慣突然成為焦點,疲於面對媒體採訪的他説,“真沒想到會這麼累”,每天最想“能夠早點回家睡覺”。面對這種“善意”的媒體轟炸,以及程式化的“英雄塑造儀式”,疲憊的不僅是“托舉哥”,還有公眾的道德審美。

  我能理解媒體扎堆追捧“托舉哥”的善良初衷,是想通過讚美他來傳播正氣,重建社會道德,讓因道德沉淪而悲觀的公眾看到社會的美好;同時,也給“做好事有風險,誰還敢做好人”的消極心態以糾偏——做好人是有好報的。這份善意固然可嘉,可是,這種扎堆趕集式的讚美如果缺乏節制,缺乏應有的道德反思和集體內省,而僅僅是圍觀、追捧、獎勵,就會淪為一場對個人英雄的輿論消費,熱鬧之後,什麼也留不下。

  中國當下社會的道德重建,最需要的是通過個體實踐,為道德建設注入正能量,讓每個人都成為道德的生産者,而不是從別人的道德行為中獲益的道德消費者。社會的道德建設最稀缺的不是“坐在路邊鼓掌的人”,而是行動者——扶起摔倒的老人、救起落水的兒童、托起懸空的孩子。我們都生活中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是體制、道德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事外的觀賞者、圍觀者、鼓掌者。只有每個人都成為道德的生産者,而不是道德的消費者、消耗者,這個社會才會形成一種健康的道德生態。

  做道德的生産者而非消費者,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每個人都應該去做有道德的人,從而形成一種相互受益的良性迴圈,而不能只想搭道德的“便車”,享受著別人“做好事”帶來的好處,自己卻不願貢獻道德資源。如果每個人只想“搭便車”,都將責任推給別人,最終社會將成為一個“他人即是地獄”的可怕叢林。

  第二層,要積極用實踐行動去生産道德,而不是以廉價的讚美和喧囂的圍觀去消費別人,鼓掌和讚美是容易的——當然,對英雄的讚美是不可或缺的,“讓好人得到好報”、“聽到公眾的掌聲”也是一種積極的道德生産。可現實是,“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太多了,而躬身踐行者稀缺。對一個見義勇為的英雄,社會從來不吝惜讚美、掌聲,不缺感動,不缺各種形式的致敬,缺的是行動上的追隨和精神上的信仰。

  近段時間,社會上涌現了很多讓我們讚嘆的英雄,不僅有“最美教師”、“最美孕婦”和“最美司機”,還有像“托舉哥”這樣的英雄。其實,讓人感動的不只這些典型,有些人雖然沒有成為輿論聚焦的英雄,但其行為一樣讓人感動。比如江蘇一個叫仲叢貴的人,開車路過河邊時聽到有人落水呼救,便停車跳進湖中將落水者救上岸,因為著急救人,忘記關車窗。上岸之後,他看到車裏的包不翼而飛,包裏有給女兒婚禮購物的現金。儘管仲叢貴很氣憤,但他説為救人即使丟十個包也值得,以後還是會救人。一句“以後還是會救人”讓人肅然起敬,雖然他沒有像“托舉哥”那樣贏得輿論的追捧,但向社會中輸入了道德正能量,履行了道德生産者的責任,是否被關注已無關緊要。

  讓我們帶著敬仰之心,默默看著做好事者轉身離去的背影,在以後的生活中想起他們“以後還會救人”,並像他們一樣做一個負責任的路人。這個過程,雖然沒有壯烈的犧牲,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喧囂的讚美,靜默無聲中的道德感化,卻更能觸動我們的內心。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